多伦与经棚:兴衰谁人定
在清代,内蒙古地区最早形成的城镇是多伦诺尔,也就是我们这一次到的多伦县城。这个城市,完全不像此行经过的辽饶州城、元中都、元上都、鲁王城(元应昌路故城)这样的古都城,具有作为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布局。它只是一个因庙而兴的蒙古商贸城,受政治影响小,没有很强的规划性,甚至连城门和城墙都没有。
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王公进行会盟,应其“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在会盟地兴建皇家喇嘛寺庙,取《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之意,赐名汇宗寺,寺庙工程的开支由清政府的内务府和工部负责,建设寺庙的工匠基本上都是由京城和直隶地区调集。雍正时期,又在距汇宗寺西南一里处,兴建善因寺,规模犹有过之。蒙古族几乎全民信奉喇嘛教,随着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呼图克图驻锡多伦诺尔,此地迅速成为漠南蒙古黄教信仰的中心。清帝从对蒙古贵族最有影响力的喇嘛教入手,在草原大力营建喇嘛庙,以此聚拢人心,实现“屏藩”的目的。随同康熙驾临多伦诺尔的查慎行,有诗曰“西僧迎辇列香幡,击鼓吹螺动法门。番界从来知佛大,而今更知帝王尊”(《口北三厅志》卷十二,艺文),最为形象地描绘了清帝动用喇嘛庙笼络蒙古部落所取得的效果。
多伦会盟纪念碑。(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汇宗寺、善因寺规模宏大,它们不是单独的两座寺庙院落,而是连成一片的寺庙建筑群。在汇宗寺敕建庙东西两侧,原来分布着13座“活佛仓”,每座佛仓都是一座规模不小的独立寺院。另外还有5座用于诵经祈愿的“扎仓”,以及120多间供喇嘛居住的“当子房”。据记载,汇宗寺鼎盛时期,来自蒙古各旗的喇嘛总数超过1000人,而供养喇嘛的俗家弟子(沙毕那尔)数量更加惊人。
汇宗寺山门。多伦诺尔的寺庙群由东、西两组大寺组成,东部以汇宗寺为主,俗名“东大仓”,因庙顶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蒙语称为“呼和苏默”,意为“青庙”;西部以善因寺为主,俗名“西大仓”,寺瓦为黄琉璃瓦,蒙语称为“锡拉苏默”,意为“黄寺”。
近代以来,多伦地区屡遭兵灾匪祸,战火涂炭,尤其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军出兵至多伦,大肆焚掠,对汇宗寺、善因寺及附属庙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任月海:《多伦汇宗寺》,民族出版社2005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汇宗寺,面积范围大概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主要是敕建庙和章嘉活佛仓的主体建筑,而且多数属于后来重修。善因寺的情况更惨,只留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山门。
汇宗寺里的喇嘛。此处极盛时喇嘛总署超过千人。
善因寺山门。其余建筑已不存。
汉人最早把多伦诺尔这个地方叫做“喇嘛庙”,这不是偶然的。清代以前,多伦诺尔只是草原深处的荒凉之地,内地民人很少能来此地。在修建汇宗、善因两寺的过程中,大量内地工匠征调而来,开始定居于此,逐渐形成当地的汉人群落。两大寺作为敕建寺,在蒙古喇嘛教信众心目中地位神圣,朝拜者甚众,每逢法会,聚集起来的人数不下两三万,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的寺庙。嗅觉敏锐的汉地商人当然不会错失机会,以朝拜者为买卖对象的旅蒙商蜂拥而至,这成为多伦诺尔城市发展的最初动力。多伦会盟二十多年后,康熙帝再次巡幸多伦诺尔,不禁感叹此处已是“殿宇廊庑,钟台鼓楼,日就新整,而居民鳞比,屋庐望接,俨然一大都会也”。(康熙御书汇宗寺碑文)
到了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已有了明确的城区划分,以额尔腾河为界,河的北岸为以汇宗寺和善因寺为主的藏传佛教建筑群落,居住着两寺僧众三千人,河的南岸为商业城,分布了新、旧两个买卖营,官府衙门、商业店铺、手工业作坊、商人会馆、汉人信仰的庙观、清真寺及民居交错分布,散处其间。今天我们步行在多伦县城,仍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南城、北寺的格局。因为正值夏季枯水期,东西向的河道内河床裸露,杂草高过一人。在北岸,汇宗寺、善因寺之间,有一条叫做“会盟大街”主干道穿过,这是一条新修的商业大街,两旁有很多尚待招商的店面。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和之前在太仆寺旗宝昌镇一样,除广告门牌有蒙、汉双语标示,商店销售土产牛羊肉、奶制品,几乎找不到什么蒙古特色。在南岸,原有旧街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翻建重修。装饰一新的明清仿古街道,店铺全空,寥无一人。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的山西会馆,因为大修改造,也闭门谢客。
多伦县城会盟大街。牌楼上题字“胥登善域”,系雍正帝御制善因寺碑文中的话。会盟大街牌楼上另题有“智源觉路” 、“慈云广被” 、“声闻届远”,皆由康熙、雍正、乾隆为汇宗、善因两寺而题。摄于7月18日晨,有雾。
空荡荡的多伦县城明清仿古街。
正在翻修改造的山西会馆,闲人免进。
愈往里走,愈觉得城区南部之杂而乱。这也难怪,这里的商业街区原是缺乏规划的自然扩张而成。从最初到来的旅蒙商建起房子,到形成一座买卖城,并无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买卖城尽管也顶着一个“城”字,但没有功能布局,也不会修筑城墙,就是一条或多条商业街,随着商贸的繁盛和人口的增加,渐成规模。至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已形成东西宽四里,南北长七里,分十八甲,十八条街道的商业城,人口达到两万人。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自己的城市管理机构,而是隶属于张家口。到乾隆元年(1736),多伦诺尔才设立理事厅衙门,归直隶省口北道管辖。1892年来到这里的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记:
多伦诺尔也和库伦、乌里雅苏台及科不多等其他蒙古城市的买卖城一样,没有城墙。你从草原上直接可走上城市的街道。……从这片空场向南有三条大街:马市街、牛市街和东盛街。……兴隆街,多伦诺尔人认为这是城里最好的一条街,而且它还具有历史意义。据说康熙皇帝到多伦诺尔正式接受喀尔喀诸王公归顺时,曾到过这里的一座和尚庙,叫三官庙。在今日,三官庙看来是城里最美的建筑了,因为不久前,就是在同治八年(1869),对它做过一番装修,并在庙旁建起一座塔,成了多伦诺尔最高的一座建筑物。如今,兴盛街尽管也和其他所有的街道一样地肮脏,但它却是多伦诺尔最富有的店铺和货栈所在地。这些店铺和货栈几乎不卖零售的货物,而主要是做批发生意。此外,在兴隆街上还集中了许多银号和钱庄,这是公认最富的行业之一。
兴隆街,其地尚存,但已不复昔日繁华。街道两旁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商铺做得最多的生意是牛羊肉批发。附近街巷的旧房多在拆迁,望去满眼破败。值得一看的几处古建,也多处吃了闭门羹。在多伦诺尔经商的汉人主要来自直隶、山西两省。汉人有自己的信仰,在此间建有汉族佛寺兴隆寺,另外出资修建了不少道教庙宇,著名的有三官庙、伏魔庙、碧霞宫等。其中三官庙供奉的早期道教尊崇的三位天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波兹德涅耶夫记载中所说的“和尚庙”,恐不大确。三官庙内建有高塔,规制宏伟,后来此处发展成为“直隶会馆”,现已不存。而“山西会馆”的前身就是伏魔庙。
在多伦诺尔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地人虽然祖先都是移民,但多使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这和我们在张家口听到的带有山西风味的当地话迥然不同。我们在兴隆街上访问了一个做牛羊肉买卖的本地汉子,姓崔,他说祖辈在清末时候由山西迁来,在这里算是土生土长,说话却听不出一点口音。据他介绍,当地汉族占绝大多数,几乎很少蒙古人,也有个别的通婚的情况。让人意外的是,回民人数竟占到三分之一,在县城南片的四周及中心,总共建有五座清真寺。在多伦诺尔商业兴盛的时候,回民来此主要以驮运货物和餐饮为业。
兴隆寺,多伦县城。
碧霞宫,多伦县城。
多伦县城的回民住家,门楣上贴有祷告语:“真主啊!求你为我们打开慈悯与吉庆的大门。”
清代的多伦诺尔是典型的商业城,“铺户聚集,以贸易为市,逐末者多,务本者寡” (《口北三厅志》卷五,风俗)。当咸丰、同治之际,商业最盛,商号多至四千家。到清代末期,多伦诺尔的人口总数超过20万,成为蒙古地区仅次于归化城的大都会,被称为“南迎中华福,北接蒙古财,日进斗金,日出斗银”的富足内陆商埠。现在的多伦县,则完全变成了一个产业单一的农业县。这样的变化,实在与近代的商路竞争以及外部环境恶化,密不可分。多伦诺尔本地所能输出的唯一大宗商品就是牛羊等牲畜,它商业发展的原因,和张家口近似,就是依赖以内地和蒙古之间的转口贸易。从大环境而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成、外蒙古独立,影响巨大。民国人杨溥至当地考察,总结说:“多伦诺尔一地,俨然为外蒙之一枢轴,并为汉家贸易中心。其兴也由于蒙古内宾,而其衰也由于外蒙瓯脱。”(杨溥:《察哈尔之多伦调查记》)再从本地而言,民国后对喇嘛教不再过分倚重,汇宗寺地位下降,僧人减少,前来朝拜的牧民信众也减少,市场需求随之大幅下降,再经多次战火摧残,多伦诺尔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商业中心地位一去不返。
不过,多伦诺尔的商业走下坡路,不自民国始,更早前随着蒙古地区其他市场及通道的开发,已经有地方对多伦诺尔形成了挑战。这其中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第二天去的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乌云格日勒:《清代边城多伦诺尔的地位及其兴衰》)经棚,蒙古语称“毕鲁浩特”,在多伦诺尔东北,相距250公里,地处多伦诺尔至库伦的大路上。它最初发展的路径,和多伦诺尔很相似,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窥见一斑。当地为喇嘛教法会的活动场所,其时僧侣商贾云集,搭置棚帐诵经,故称这里为“经棚”。道光年间,在多伦诺尔理事同知辖下设白岔巡检,白岔东北几里就是经棚。经棚一地经贸迅速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下半期,已经具有了与多伦诺尔竞争的态势。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在1892年的游记中说:
由于近几年毕鲁浩特的竞争大大加强了,多伦诺尔的贸易已大为缩减。有很多从广东来的货物,如白酒、麻油、烟草,以及过去从东南部蒙古必须经过多伦诺尔才能运到蒙古去的粮食,现在都已经不在经过这里,而直接由毕鲁浩特运往喀尔喀去了;另一方面,巴林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蒙古人及东北部的其他蒙古人,也都不再把牲畜赶到多伦诺尔去卖,而是也赶到毕鲁浩特去,卖给那些现已住满了克什克腾旗的汉人。(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344页)
既然有“经棚”,当然也有庙。我们看到的庆宁寺,始建于康熙三年(1664),是藏佛教传入克什克腾旗后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庙。据说康熙初年,有西藏喇嘛来到经棚传播佛法,并搭起了一座简易的房子为诵经的场所,此为庆宁寺最初的原形。而经棚镇的逐渐形成、汉人聚集以及日后扩展,也可以再次印证所谓“先有庙后有城”这一蒙古城镇的发展特征。
庆宁寺,位于经棚镇敖包山东麓,始建于康熙三年(1664)。
在一般人印象中,经棚的名气远没有多伦大,但走在镇中心大街上,我们明显感到此地较之多伦,经济更加繁荣,市政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更高。克什克腾旗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当地盛产铁矿石,目前已实现年采40万吨的生产规模。它的一张名片,便是集冰川遗迹、花岗岩石林、温泉、火山地貌等为一体的近180平方千米面积的国家地质公园。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集通铁路(西起内蒙乌兰察布市的集宁,东至通辽市),从克旗境内穿过,这是一条以蒸汽机车为动力的火车线,克旗的经棚至热水段,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多弯道、多桥梁、隧道,在这一路段,老式机车速度慢,吐出的烟汽最大,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近年还举办“克什克腾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摄影节”。
在经棚镇上,特别让人惊讶的是,当地房地产业发达,镇上有很多新建成的小区,我们晚上散步的时候,发现房间大多亮灯,入住率还不低。同时还有很多在建的新楼盘,广告上标明售价每平米已将近5000元。在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上,我们遇到一位骑着摩托车放羊的牧民,他告诉我们手下的羊群超过500只,有自己的羊,也有受雇于人代为放牧的。我们问活羊买卖的行市。他说一头上等好羊可以卖到1000元。然后,又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已经在经棚镇上买了房子。关于房地产业的蓬勃,在我们一路所经的内蒙各旗镇中心,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不确定的是,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城镇化,是否正在深刻地改变当地的经济形态?从草原经济一变为城市经济,是不是可以从买房子卖房子的过程中实现的奇迹?也许,蒙古草原正在经历着历史上第二次造城运动,而这些城市的命运,也只能由历史来证明。
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在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上骑着摩托车放羊的牧民。他的儿子已经在经棚镇买了商品房。
新闻推荐
近日,湖南衡南县公安部门依法查处一起在微信微博造谣传谣案件,违法嫌疑人蒋某某被依法行政拘留。2018年4月19日19时许,蒋某某(男,现年28岁,衡南县栗江镇人)为泄私愤,将其拍摄截取的一段视频制作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