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篇:文言文阅读 北京四中网校语文组编写
一、考点透视:
① 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② 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于、以、而”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③ 准确判断文言句读。
④ 考查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⑤ 古诗文阅读考查的素材以课内为主,适当向课外拓展。
1.理解文中主要文言词语的含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是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知识理解掌握。
2.翻译句子
建议在中考考场上不要用意译。
中考容易考查四种句子:
① 文章的主旨句、名句、关键句
② 有文言现象的语句
③ 较难理解的语句
④ 书下注解当中给出了整句翻译的句子
3.理解归纳文章内容
理解归纳文章内容要注意两点:
① 每篇文言文都要把握它的核心内容,所出的题目一定会围绕文章的核心思想。
② 做题必须结合具体语段、具体的原文进行理解,切莫主观臆断,生搬硬套。
4.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阅读记叙性语段,概括时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要齐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尽量的齐全。
概括议论性语段,要注意将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表述。
文言文阅读要求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
① 从原文中筛选作者看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不单纯地罗列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 要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时的思想感情,不单纯地分析事件或道理本身。
二、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解读题型,把握解题技巧
1.解释词语题
解释实词时要考虑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解释虚词时要辨析词的读音、词性和语气。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
2.翻译题
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信”(忠于原文)“达”(文义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三原则,运用“留”(保留)“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3.选择题
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
4.简答题
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 “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处境的不同,相同的词语用意会不一样。
三、题型解读
考例:【甲】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⑤: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 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用原文词句填空。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B”;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最后用“ D”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1.解释文言词语,主要是结合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
试题考核中基本以教材为主,即使出现课外内容,重点词语也大多是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比较常用的。复习时还是应当以教材为基点,紧密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辨析。
(1)“近”原为形容词,题中其后面带了宾语,它就要活用为动词,意为“靠近,接近”;(2)“习”的义项有“学习”“练习”“熟悉,习惯”“经常,常常”等,这里解释为“熟悉,习惯”;(3)“止”为动词,在句中解释不通,应考虑到通假,换为副词“只”,再解释;(4)“蛇”是一种动物。在本题中,结合语境,显然要活用才能讲得通。
2. 文言文中,一些重点虚词用法较多,且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我们可对其进行归类梳理、概括比较,来加深理解、记忆。做题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定义。
B 项中“之”均为代词,指虎;A项中,前一个“因”意为“因而”,后一个“因”意为“顺着,就着”;C项中,前一个“其”为代词,意指驴,后一个“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D项中前一个“为”意为“当作”,后一个“为”意为“被”。
3.中考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的总体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翻译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明白,再次文字要优美。
翻译这个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落实“好”“船”“以”的意思,将大意翻译正确即可。
4.概括文章内容填空,首先要对全文有一个直觉感知;其次要将全文内容逐一分解,逐点概括;再次要对文章内已概括了的各个意思进行汇集。
A空处是写驴的外形,应填“庞然大物”;B空处写驴最终被吃掉的原因,应填“技止此耳”;C空处写樵者处境,应填“窘迫”;D空处写樵者战胜虎的方法,应是“聚柴以焚之”。
5.概括人物形象,首先,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其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再次,还要从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去分析人物形象;最后,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
甲文中老虎见到驴先“窥之”“近之”,后又“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可见其机智;当老虎了解了驴的本质后,它“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见其勇敢。乙文的老虎追樵者进入穴中,在“渐不容虎”的情况下,仍“努力强入”,最终丧命,可见它鲁莽、急躁,没有计谋,用作者话说就是“当止不止”。
【答案】1.(1)靠近,接近 (2)熟悉,习惯 (3)同“只”,仅 (4)像蛇一样
2. B
3.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4. A庞然大物 B技止此耳 C窘迫 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5.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
考例: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前人之述备矣( )
(2)连月不开 ( )
(3)薄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景明(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题中(1)“备”是详尽的意思。(2)“开”是放晴的意思。(3)“薄”是迫近的意思。(4)“景”要注意古今差异,此处当日光讲。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词意,将推断的词意放入文中整体理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是考查的重点。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1)句注意“具”是通假字,同“俱”,全,皆;“废”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句注意“去”,离开。翻译时结合上下语境,抓住重点文言实词,注意特殊句式,直译为主,避免以今译古。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及写作目的的把握能力。前一问,从第③段的“登斯楼……感极而悲者矣”和第④段的“登斯楼……其喜洋洋者矣”,可得出迁客骚人的情是“以物喜,以己悲”。从第⑤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得出古仁人的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后一问,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找关键句,概括内容,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写作目的。
【答案】1.(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
2.(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友情提醒
策划:赖柱武
每周中考各科目复习模拟题依次排序如下:星期一(政史),星期二(化学),星期三(语文),星期四(英语),星期五(数学),星期六(物理),敬请关注。
新闻推荐
明天就是清明小长假了,你有没有踏青的计划?但也有网友调侃称,小长假期间全国只有两个景点,一个是“人山”,另一个是“人海”。去往景点的路上好不容易到了景点拿出手机想发个朋友圈发现居然网络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