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先生印象
□刘爱君
听闻张炜先生大名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他的作品一直受欢迎,又是省作协主席,这对于一个资深文学爱好者来说,不可能不久仰已久。
和张炜先生最初发生联系,是通过朋友请他签了个名。朋友送来签了名的书时,顺便说起了一个细节:张炜先生上车本想休息,朋友趁机说了要签名的事儿,简单解释了几句,张炜先生却听得很认真,一直听完后,才认真地签了名。接过来细看,“请某某存正”,就是五个字,然后具名、时间,心头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莫名地,就觉得张炜先生应该是一个朴素的很容易接近的人。
人到中年,是不太容易成为别人粉丝的,因为自认为是见过大场面的,是有思想深度的,也是有深刻辨别力的;但又常常很容易就被一些真切、自然、纯粹的人、事所打动。
前几天,一学校领导打来电话,说他们通过其他关系请到了张炜先生到学校给学生作一场阅读与写作的报告,问能否参加一下。办公室里其他同事听到后,很是踊跃,纷纷嚷着,该去,都去,很兴奋的样子,并商量着准备好书,一定要个签名。同在一个办公室,自己也很轻易地被感染了。
早早地坐进会场,我在想张炜先生的样子。不久,一伙人簇拥着他走进来。中等的个子,六十岁左右的年纪,面庞白皙,黑粗的眉毛,神情平和、安静。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固执地认为一个真正有名望的人,应该是安静的、内敛的,气场感十足却不显凌厉而恰恰又无处不在的。讲座开始,平常而不平淡。
因为面对的是一群初中生,张炜先生似乎想起了自己上学时的情形,微微有点兴奋。他告诉学生们,“文学素养是优秀人物必备的素养”,对此,我有同感。一个优秀的人物的确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例子举不胜举,总之,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物才称得上优秀的人物。他说,“文学素养要从小培养”,“很简单,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去感触自然”,到林子里,到小河边,到庄稼地里,去听,去看,去想,很自然地,就具备了文学必备的素养了。他告诫孩子们,要从小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要走出教学楼,要远离那些电子物品,去认识花草,去观察昆虫、鸟兽。他说,现在的生活方式破坏了写作本来的生态;离开了大自然,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话语不激烈,但很坚决,我懂得这是一位前辈的肺腑之言。他讲同学给他讲的在林中遇到“睡狼”的故事——被打搅了好梦的狼,把两只前腿直直地伏在地上,伸了个十足的懒腰,斜着眼看了看他们,很分明地笑了一笑,然后走开了。他讲自己幼年时在树林里,巧遇到了一只白色的狐狸,洁白的皮毛,秀美的面容,美丽、亲切的眼神。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他难忘。听他讲这些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鲁迅、闺土、百草园、《社戏》里的“好豆”、沙地里的西瓜……
他这个年龄,这样的身份,讲起小时候所经历过的人事,依旧是眉开眼笑的,饶有兴致,这更加让我断定他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是一个真切自然的人!当然,我明白张炜先生讲这些是在强调,写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体验。
有些学生问,“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作品,哪一部作品您认为自己写得最成功?”他回答得自然真诚,“对于一个作家,最喜欢的作品,未必就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被评价很高的作品,他内心里未必最喜欢。”虽然,听着有些绕口,但感觉学生们还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告诉孩子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他说,要成为一个作家,先天的才华很重要,再加上良好的教育就可以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还要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而要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必定不能缺失“高贵的灵魂”。语气依然轻松、平淡,我却感受到了震撼!
说心里话,那天我很庆幸能现场聆听张炜先生的报告,也许是听了太多的貌似高大上却耽误了时间的报告,所以一开始,竟不很情愿来。那天听完后,我感到了幸福。
活动结束,我快步上前,略显紧张地和张炜先生攀谈,并不揣冒昧地提出合影。张炜先生如在台上,平静地应答,耐心地配合。出人意料地,他还主动问起了我的工作、年龄。我真的有些“若惊”了,我再次明显地感受到他那平和淡然后面的发自本心的热情、真诚!
新闻推荐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每年春节期间,各医院都会接诊一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喜庆的节日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如何避免这些疾病在春节中趁火打“节”呢?老年人释放亲情要有度专家讲,在春节聚会中,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