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月嫂花钱买“金牌”,背后是职业资质货币化

济南时报 2018-01-24 14:19 大字

“全面二孩”时代到来,月嫂市场持续火爆,不少“金牌”月嫂月薪上万元仍供不应求。特别临近春节期间,家政服务需求增加,服务价格也水涨船高。在郑州,“金牌月嫂”最高单月收入达1.8万元。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月嫂号称“金牌”,却无培训经历、无相关证件、无工作经验。“金牌”月嫂须持有的高级育婴师等证件发证混乱,花几百元就能买到,甚至一些家政公司还自制“金牌月嫂证”。(1月23日新华社)

月嫂价值被重新定价、服务收费一路飙升的过程,夹带了太多的资质造假与故事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可以视作一场集体性的市场骗局。

无须培训、不必考试,只要缴纳数百元,就可以获得所谓“金牌月嫂证”。如此剧情似曾相识,在许多职业水平认证领域,这一幕都有发生。只不过,月嫂一行放水更甚、发证更滥罢了。事实上,公共部门所颁发并认可的关联证书,只有“母婴护理师资格证”“育婴师职业资格证”等等。而在现实中,各种协会、企业,却推出了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月嫂证”,并凭着“卖证”着实大赚了一笔。

一名月嫂到底能力如何、水平怎样?除了那些正式的官方证书,当然也可以有市场化的评价。可即便是交由市场,也该遵循起码的标准、流程和底线才是。而今,花钱买证遍地“金牌”的荒唐景象,不仅给公众的消费决策构成了极大的干扰,也在根本上透支了全行业的信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高级育婴师资格,实施部门已下放给有关行业协会。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某些行业协会并没有体现出必要的自觉自律自治,反倒与某些中介、培训机构一起,成为了卖证换钱的参与者之一。

此前,消费者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糊里糊涂就给许多伪金牌月嫂以超额薪酬,而随着其中内幕被慢慢揭开,那些欺世盗名者,终将现出原形。的确,月嫂行业需要分层,需要差别化的定价,而只有真正实现信息的联通,实现标准化评价体系的普遍适用,才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和定价公平。“金牌月嫂”的高工资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是否有起码的诚实可信、价值相当。

月嫂行业的“买证”乱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相关部门持续取消了数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之后,伴随着职业评价的权力更多交由市场、交由社会,相关资质证书的虚化及货币化,就成了需要警惕的现象。须知,注水、造假的绝不只月嫂一行。 (然玉)

新闻推荐

有一种温暖叫回家

□编者按寒假到来,高校学子们怀着一份欣喜纷纷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回家路上,我与他们微信聊天。他们说,这条路虽然每个假期都要走,但每一次回家心中的感受一样迫切。想念爸爸妈妈,想念爷爷奶奶,想念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