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资料图片谭萍
历史是可以吃的吗?
看到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会哑然失笑:历史和吃怎么会扯上关系,历史怎么吃,谁又会吃历史?但是,历史还真的可以吃,而且被吃掉的还是上古时期商代的历史。2017年11月底,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事件,把这些曾被吃掉的历史又重新翻卷了出来。
这些有花纹的骨头曾是良药
据传,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师傅。有一次,他得了皮肤病,身上溃烂,久久都不愈合。无奈之下,穷困的李成就拣了一些甲骨碾成粉末,涂在脓疮上。没想到,敷上之后,创面居然很快地收敛了,这让李成喜出望外。经过试验,李成发现这种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
意识到甲骨有一定的药性,李成对这些骨头动了心思,并通过拣甲骨、卖甲骨告别了剃头行业。很快,小屯村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些骨头能卖钱,“卖龙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小屯村的一项朝阳产业,大量来自小屯村的“龙骨”被药材商人买进了药店,成为了病人吃进口中的良药。
清朝金石学家发现甲骨文的价值
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得到了一些甲骨,他一眼就看出来甲骨上的“花纹”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王懿荣如获至宝,收购了大量甲骨。经过闷头研究,王懿荣认为这些文字产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大清末年,风雨飘摇,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发现著书立说,就在八国联军入侵京城之时自杀殉了国,其子在整理父亲遗产的时候,将这些“龙骨”转手给了当时另一位金石学大家刘鹗。刘鹗在得到这些“龙骨”之后,比王懿荣还兴奋,四处奔走去搜罗这些带文字的“龙骨”,到了最后竟然收藏了5000余片。不仅如此,刘鹗还发现了这些刻有文字的“龙骨”并非普通的兽骨,而是多为龟甲。故此,他将自己收集的文字整理起来,结集成书出版,命名为《铁云藏龟》。在这本书里,刘鹗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正当刘鹗一头扎进“龙骨”堆里努力钻研的时候,却因“私售仓粟”的罪名被流放新疆,最后客死异乡。
与刘鹗同时期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其实也一直致力于“龙骨”的收集和研究,刘鹗以其收藏“龙骨”的数量自居,罗振玉更狠,一口气收藏了30000多片,不但收藏得多,罗振玉还考证出了这些“龙骨”出产自商代的“武丁之墟”,罗振玉还依据文献中“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记载弄清楚了“龙骨”中龟甲和兽骨各自的用途,并将这些记载了商代历史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
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价值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商代的历史都被人们当中药吃进了肚子里,所以在历史研究界,学者们半开玩笑而又不无叹惋地将这段时期称作是“人吞商史”。
约5000个甲骨文单字被发现
经过长时间的发掘,共有约5000个甲骨文单字被发现,但是,被辨认出准确含义的到目前为止却仅有1500个左右。有研究者曾经表示,目前关于甲骨文的破译工作正处于一个瓶颈期,任何一个单字的释读都将是一场攻坚战。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张贴出悬赏公告,对尚未辨识的甲骨文征集释读方案,其所开出的奖励价格为单字5万元到10万元。在百余年前,那些将甲骨入药了的人们万万不会想到他们送进口中的每一勺药粉,也许都价值好几十万元呢!若是问谁认识的甲骨文最多,罗振玉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在他编著的《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罗振玉一个人就认出了571个甲骨文,几乎包揽了现有甲骨文辨识成果的三分之一,不但如此,罗振玉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甲骨文研究思路,后世几乎所有的甲骨文辨识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功夫去辨识这些早已经失去生命的商代的文字呢?近日,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事件也许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成为了中华民族对自身从何而来的共同的记忆,是我们追溯文化起源的重要路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在这些已经成为陈迹的龟甲兽骨上,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新闻推荐
男子包下医院单间病房贩毒 来“探望”的都是吸毒者,还雇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在电影中,毒贩们总是在阴湿昏暗的小角落,或者空旷无人的码头上交易。可出人意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贩毒人员竟利用医院病房,进行毒品交易。病房棉被内搜出毒品近日,湖南常德警方在当地一家医院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