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乡村晒暖儿
●梁永刚
在乡间,冬日里晒太阳俗称“晒暖儿”,古语叫“负暄”,它是农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
三九严寒,滴水成冰,农人们一天三顿都是清汤寡水,缺盐少菜,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面色枯槁,萎靡不振,犹如牛屋墙角堆放的干草。那个时候,乡间没有营养不良这个说法,老人们畏寒怕冷,中医上说是气血两亏。亏了就要补,庄户人家没有条件补营养,那就补热量,白花花的阳光不花一分钱,是最好的天然滋补品。乡村老人们喜欢扎堆晒暖儿,不只是爱好使然,更是身体所需和健康之道。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晒暖儿亦是如此,也是人以群分的。“三个女人一台戏”,大姑娘小媳妇们多是三五成群地在门口聚成堆,东家长西家短,有谈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心事,一边纳着鞋底,一个个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被抖落出来,一段段插科打诨的乡村旧事被重新演绎,吵闹声、嬉笑声传出老远;男人们则找个背风向阳处,几根斑驳的烟袋锅凑到一起喷云吐雾,谈古论今,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有鼻子有眼地谈论着道听途说的乡间奇闻,口无遮拦地评价着前三皇后五帝的功过是非。也有眯着眼不说话的,戴着密不透的四大扇棉帽子,双手袖到棉袄筒里,打着甜香的盹,享受着静谧的午后时光,连四处觅食的鸡们叼住了鞋跟也没有察觉。
冬日晒暖儿最好的去处除了麦秸垛旁,就是向阳背风的南墙根了。吃罢清早饭,把碗一推,老人们就开始往南墙根处集中,斑驳的土墙是最舒适的天然靠背,来得早的,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有利位置,再晚些的,没有墙根可靠,干脆找棵树靠着,把双手往棉袄袖筒里一插,眯缝着眼,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任由暖和和的阳光亲热,一直晒到浑身上下起热发痒,脑油浸出,就把手从袖筒里掏出来,继而又伸进棉袄里恣意抓挠,抓到最后只剩下脊梁上的区域用手够不到,于是老人便会喊来在一旁玩耍的孩童帮忙挠痒,这些孙辈的孩子嘻嘻笑着,站在老人身后,把冰凉的小手伸进老人的棉袄里,老人也不嫌凉,嘴里不停地发出“往上一点儿”、“再使劲点儿”的指挥声,指挥着小孩的手在脊背上来回游走,直挠得老人咧着嘴连呼“中了、中了”,孩童的小手才从温热的棉袄里抽出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晒暖儿,是乡村冬日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晒出了散淡和休闲,也晒出了浓浓的乡情和温暖。蹲在乡村的深处,慢时光在冬日暖阳里游走,每个人的身上都沾染了阳光的味道,天虽寒冷,心中却是喜滋滋、暖洋洋的。
新闻推荐
先人说:元旦试笔,百事大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是复印件,元旦就是时光的原件吧?试笔祈福,虽俗气迂腐,但聊胜于无。活着,有时也需要自欺欺人或自我安慰。敲出这些字,举目无语。我遗失了“笔”,也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