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浅议如何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 王涛

商洛日报 2017-11-15 08:33 大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更高,读者尤其希望从报纸上看到能够引起广泛兴趣的经济类新闻。可许多经济新闻既好写又难写,好写之处在于经济新闻常常有现成的材料,但难写之处在于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数字的堆砌。如果不创新思路,不注重切入点和角度,经济新闻往往会因为数字过多而显得十分枯燥。而社会类新闻因为有情节、有细节、有内容,使读者阅读起来十分轻松。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就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可读性,又彰显出了经济新闻的重要价值,使这类新闻更有深度,更有看点,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对记者来讲,捕捉到的新闻是众多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什么样的信息才有价值,需要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与外界条件对比,与周围情况对比,与事物发展状态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作为一个记者,必须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比如,国外原油价格有时上涨,有时下降,而石油公司的原材料价格必然受到影响:一个记者不了解这些,贸然写出了石油公司今年必然盈利的报道,只会让专业人士提出疑义。

二、要具有从社会学角度选取经济学主题能力。在社会新闻中,往往也存在经济学的问题。比如,在一场火灾现场,人们更关心的是火灾中受伤的人、火灾的原因、火灾的经济损失,其实背后可以挖掘出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什么最近火灾频频发生,显然与近年来安全生产存在漏洞有关。这是社会新闻,但在其后面,存在很多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这些人要造假,成本能降下来多少,为什么总是那么几个地区在造假,主管部门不作为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又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社会现象后面都有其经济学的背景。所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是可以发现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

三、要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具有把硬材料进行软处理的能力。很多报道中,采访对象首先给记者提供的就是材料。但是,对这些材料按一般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加工,写出来的报道就会“生硬”。一般的老百姓就会读不懂,或者不爱读。所以最好要对硬材料进行软化,即从四个方面着手:题材生活化、角度公众化、手法多样化、语言情趣化。

四、要用多视角看问题,善于从冷门中挖出热点新闻,或者叫具有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的能力。很多记者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一遇到热点新闻,记者就会蜂拥而至,大多数新闻报道雷同,谁能成为第一个从冷门中挖出热点的那个记者,谁就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作为一个记者,就应该有一位推销员的视角。

新闻推荐

忌送“高帽子”

◎乱弹琵琶唐维扬市井小民,在不入俗流的儒雅文人眼里,世故轻贱,很是瞧不起。也许不受名利羁累的缘故,耿介、诚信之士多出于文人之列。虽说耿介、诚信之士襟怀磊落,世风清正时,千人赞,万人仰,但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