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忌送“高帽子”

四川法制报 2017-11-15 01:29 大字

◎乱弹琵琶

唐维扬

市井小民,在不入俗流的儒雅文人眼里,世故轻贱,很是瞧不起。也许不受名利羁累的缘故,耿介、诚信之士多出于文人之列。

虽说耿介、诚信之士襟怀磊落,世风清正时,千人赞,万人仰,但及至歪风邪气一抬头,时运背逆,耿介诚信变成迂阔,难免不被嘲讽唾弃,于是就有耐不得清高的“识时务者”还起俗来,与市井小民同流合污,寻找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送“高帽子”即为一例。

然而委实说来,送“高帽子”只是溜须拍马、奉承阿谀的雅称,这在先前的官场闻巷,迎奸卖俏,都能适其所适,万用不误。比如,昏君霸王,自视圣明,独断专行,容不得异己,往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最喜戴“高帽子”,甚或套上灵光圈,因此奸佞小人便投其所好,“顺非以谄其上”,“高帽子”一顶顶送将过来。结果欢悦龙颜,大得宠,平步青云,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这类送“高帽子”的人当道,国家社稷却从此难以安宁了。至于闯里巷间,小户人家,未得祖上荫庇,却自诩家底殷实,就怕别人说其寒酸,倘有人揭了老底,损了自尊,非发生一场规模不小的殴訾不可。于是识相的街坊,各揣着虚荣心儿;表面上不问是非,故作亲热,哼哼哈哈,逢人送上一顶“高帽子”,丑千金说成仙女,癞疤儿捧作福兆。但虚荣心终究狭隘,场面上不吱声,背地里却飞短流长,说东家道西家。于是在送“高帽子”的同时都心照不宣,相互戒备提防着。人际关系扭曲到这般地步,秀才文人中的还俗者若是尝到滋味,又要感慨不已了。

然而,耿介诚信毕竟吃不开,“高帽子”还得一顶顶送下去,这也算是温柔敦厚,以礼待人。

但是,“事人以礼,必有所求”。圆通练达岂是省油的灯?这一点,旧上海的小瘪三深得三昧。他们中不乏有些机灵鬼,知道从弄堂洋房里出来的阿婆老伯、太太少爷喜欢讨口彩、讲吉利,便常于新年新岁的当日,曲意奉迎,送上一顶顶大吉大利的“高帽子”。于是在“发财”“走运”之类的肉麻唠叨中,行乞的破罐儿也不显穷窘。小瘪三不名一文,自无尊严身价可言,所能做的,尽在以屈辱为代价,幸求点点滴滴的恩施。因此,他们肉麻地送人“高帽子”,实出于生活的无奈,倘恶声恶气,不被一脚踢翻在地才怪呢。按说如今的儒雅文人该无衣食之虞,可是肉麻地送人“高帽子”的习气却不见绝迹,隐约中显出瘪三腔。试举几例:得了一点赞助,轻易地把“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戴到蹩脚的皮包公司经理头上;文章发表无门,偶尔认识个小编辑,不称导师不敢奉大作;明明是纨绔儿的戏作,为了攀附贤亲,一味吹捧,就怕少送一顶桂冠;同事之间,溢美藻饰之词只向有后门路子的人泼去,就差“放个屁也是香的”了;还有苦于自己头上冷落,无官无衔,忙不迭地先送人一顶“高帽子”,巴望对方投挑报李,回赠一顶什么星啊什么家啊之类的“高帽子”;等等。反正“高帽子”轻飘地满天纷飞,耿介诚信不存,一切神圣的东西都会掉价,斯文扫地,人格尊严更不用说。

孔老夫子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折了脊梁,逢人送顶“高帽子”,其实冤枉也不少,然而倘不是为了名利,又何必自寻这冤枉?低三下四的市井气可以休矣!

新闻推荐

赤峰警方打掉未成年人盗窃团伙:一个月内疯狂作案80余起

2017年10月1日8时许,(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公安分局向阳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报警称:10月1日凌晨,位于松山区临河小区蜂蜜店被盗现金10800元。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开展侦查工作。民警通过案发现场视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