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凭蛛丝马迹 擒盗窃嫌犯 ——刘某生系列盗窃案侦破纪实

榆林日报 2017-11-13 09:06 大字

本报记者张三林通讯员郝天健

天网寻贼、化装侦查、布阵设伏……这是警匪大片中常见的情节。然而在刘某生系列盗窃案侦破过程中,榆神公安分局民警也上演了这样一出“大戏”。

如今尘埃落定,嫌疑人已于9月7日被依法拘留,一个月的紧张辛劳,仍不时在办案民警脑海中回放……

夜盗

7月底开始,榆神工业区连续发生盗窃案。从居民住宅到工人宿舍,从厂矿企业到宾馆酒店,窃贼见谁偷谁;手机、现金、电脑,窃贼见啥偷啥;从隔三差五发案到一夜数起,窃贼越来越猖狂。

对此,榆神公安分局局长丁杰抽调精兵,专案攻坚。为了查找线索,分局刑警大队组织民警深入一线走访调查,拷取大量道路监控视频,反复审视。

调查紧锣密鼓,盗窃仍在发生。8月30日、31日、9月1日,园区及周边乡镇连续发生盗窃案。仿佛是来自窃贼的嘲讽,让办案民警如芒在背。

觅踪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为期一周的努力,民警调取了数十GB监控视频,并逐分逐秒查看,终于发现一男子有重大作案嫌疑。但该男子狡猾异常,作案时头戴鸭舌帽,无法辨认其相貌,加之行踪飘忽不定,对监控探头又极力躲避,很难发现其来去路径。

刑警大队会同巡警大队对监控视频进行研判,断定嫌疑人对园区情况熟悉,极有可能是园区相关人员;根据其体型、步态,分析其年龄应在30至40岁之间;从监控中嫌疑人出现的频率地点,大致描绘出其行窃来去路线。

设伏

针对嫌疑人的作案习惯,结合分局警力情况,刑警、巡警两部门决定联合行动,在嫌疑人可能作案的地点、可能出现的路上,分班蹲点,设伏抓捕。行动选在夜间的旷野,鉴于嫌疑人驾驶摩托且具有反侦查能力,初步决定采取围捕而非追捕。蹲点民警没有着警服,而穿着邋遢的衣服,开着污损的旧车,在嫌疑人往返路上设下数道埋伏。

万事俱备,还需耐心。蹲点守候持续了一周,没有结果,民警身心俱疲,但最让民警苦恼的,还是迟迟不见的嫌疑人踪影。

9月7日凌晨3时许,民警发现了一名男子驾驶摩托车行驶在马路上,其穿着、体型均高度疑似此前屡次出现在监控中的窃贼。机会就在眼前,但若此时采取抓捕,一是不能全然确定,二是无法人赃并获,办案民警放长线钓大鱼,对该男子跟踪布控。果然,嫌疑人对民警的行动毫无察觉,一路绝尘来到了惯常作案的西湾露天煤矿厂区,潜入神华准格尔旗能源项目部职工宿舍,民警决定就地布控设伏。凌晨5时许,嫌疑人盗窃得手出来,再次出现在民警视野中。待嫌疑人走出项目部来到开阔地,4名身强力壮的民警一拥而上,嫌疑人未能反应就被按倒在地,反手上铐。民警当场从嫌疑人身上搜出折叠匕首一把、被盗手机两部、被盗现金若干。

审讯

嫌疑人名叫刘某生,曾在园区某项目部当翻斗车司机,今年7月份项目部撤离,刘某生无业可就,没了经济来源,遂决定盗窃弄点钱花。面对侦查员的初步讯问,刘某生只承认当日被抓现行的一次盗窃,对于之前多次行窃缄默不言。

为了扩大侦查战果、更为了挽回失窃群众的损失,民警从监控视频、现场脚印,到收缴赃物一件件对其出示证据,晓之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动之以家庭伦常、亲情爱情,逐渐打消了其蒙混过关的念头。最终,刘某生颤抖着嘴唇说:“我银(认)了。”遂将自己7月以来的行窃“娓娓道来”。其能准确说出时间、地点的盗窃案,累计达7次。

新闻推荐

买商品送车险?官方:或为合同诈骗传销违法行为

新华社11月12日中国保监会北京监管局日前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根据市场反映,北京地区发现有网络科技公司等保险业外机构,以“买车险送商品(积分)”“买商品送车险”“车险创新营销模式”等宣传语吸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