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故事里的事

淄博晚报 2017-11-05 00:00 大字

□郑世兴大凡上了岁数的人总是“近的记不住,远的却忘不了”。每一个老年人大都是有故事的人。其实这些所谓故事,大抵只是亲身经历而已。老友相聚总爱争先恐后唠叨个没完没了,一有机会也会对儿孙后辈津津乐道一番。

有些事情已经记忆模糊,有些小事反倒会刻骨铭心。或许因为当时的无奈,或许因为当年缴了成长的学费,更或许今天依然感觉这些“故事”仍有“现实意义”,权当人生感悟而不吐不快。

今年春节后,老友相聚,席间我就讲了一个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一天,我在门诊坐诊,接待了一位来自山区的中年妇女,经检查身体并无大碍,于是我只为其开了一瓶药。不一会儿她却回来让我改方,原来是她带的钱不够。“差多少”?“就差5毛钱”。我掏出五元钱递给她,“拿药去吧”,她犹豫片刻,接过钱,去了。取药后她返回向我告别,顺便告诉我说,收费处的人问她,“你这不是有钱吗?”“看病的大夫给了我五块钱”。那人说“你认识他”?说到这里,我笑了。“你去告诉他,就说咱们是亲戚”。这时在场的人都笑了。“谢谢您,下次来我一定还您,这回连回去的车票钱也够了”,“病好了就不用来了”。

如今想起此事,还感慨万端,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啊!一个老人跌倒在马路上,扶不扶都成了难题,这是怎么了?

还有个故事更加久远。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和一位王姓医生在一处工地医务室做医疗服务工作。他到工地巡诊了,这时又有人喊我出诊,一时没找到门锁,情急之下我便请在院内打扫卫生的一个年轻人代我照看一下。这位年轻人有过小偷小摸的毛病,这我是知道的。我出诊回来,只见他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为我看门,我便表示感谢。可有人却埋怨我说,“你怎么能找他看门?”,我说“我怎么就不能找他看门?”我想,我给了他充分信任,他会更加恪尽职守。

多少年以后,他已成为他们厂里的技术能手,他到医院去看我,还念念不忘当年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不提我还真的记不起来了。他也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我想,在学校一个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差生”,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总会千方百计地给予他们信任和尊严,社会上也需要关心这些“差生”。

还有一个50多年前的故事,当时是作为“事故”处理的,事故的背后也有“故事”。

1966年春天,我所工作的病房里,有六十多张病床,我们三名医生。住在这里的基本上是半治疗半疗养的病人。夜间有一名护士值班,医生白天上班,夜晚只是听班。一天晚上,听班医生有同学来访,他便请另一位医生代他听班,陪同学看电影去了。七点的电影,说好九点就能回来。九点过后,替听班医生问过值班护士,病人没有异常,就回家了。这时,另外一位医生,路过护士值班室,见护士正在抽药,就问给谁打针?护士说六号病房某某胸闷。这位医生就提醒她说“他肺部有个大空洞,要注意观察,这种病人容易发生自发性气胸”。护士说,“知道了”。他便回家了。然而,就在他还没到家时有人就喊他,当回到病房,看电影的医生也到了,替听班的医生接电话也赶来了,然而就在这时,病人却真的因“自发性气胸”抢救无效死亡了。

次日,院内出现了一张该护士写的“大字报”,质问那个提醒她的医生,为什么“扬长而去。”善意的提醒,竟遭非议诋欺。假如,不予提醒呢?后来上级的处理意见是,替听班的医生降两级工资。现在看来这起“事故”也算个故事了。当时“医患关系”非常融洽,这是可以肯定的。

真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故事总有当时的背景。然而,既然是故事,总会对人有所启迪。

新闻推荐

郎永淳危险驾驶案一审宣判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熊琳)3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被告人郎永淳危险驾驶一案。法院判决其危险驾驶罪罪名成立,判处其拘役3个月,罚金人民币4000元。法院查明,20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