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隐性资助”应是更阳光的济困

山东商报 2017-07-13 15:57 大字

“刚上大学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早餐两根油条一杯豆浆,一块二;午餐和晚餐只打半份菜,每次两块钱左右;晚自习回来如果饿了,最多再加个茶叶蛋。”网友“Shannon”说,就这样,某天突然收到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发来的邮件,让他去领取360元的生活补助。(7月12日新华视点)

“隐性资助”不只是简单操作的“偷偷送钱”,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做帮手,更显温馨和妥当地资助困难学生。一直以来,高校扶贫工作大都采取了申请、评议、公示的办法,对贫困生的尊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实际上,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宜罔顾当事人的感受而随意对外公开。事实足以表明,一些贫困生由于忌讳内心隐痛的昭然示众,有时宁愿忍受匮乏也不愿申请补助。这样一来,非但不利于***,而且也背离了校园助困的初衷与本意。

实施“隐性资助”,不等于过于敏感地拒绝比较。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外界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平公正,预防补助发放的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也即,倘若一味照顾情绪而去“为隐性而隐性”,这对大学生勇敢直面现实和心智健康成长等方面,也未必是种好事。所以,我们既要欢迎“暖心饭卡工程”等的偷偷资助样本,其实还需适当向大学生“打开天窗说亮话”:越是不含猫腻的“隐性资助”,也就越是负责甄别的“阳光济困”。

“隐性资助”与“阳光济困”并不矛盾。以首创“偷偷送钱”的中科大为例,该校用一套算法在做这件事时,起初确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对照真实情况有了较大出入。此后,学校逐步改进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调查和综合多方信息,建立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筛除“坏数据”,留下“真摸底”,才为资助贫困学生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有用信息。

“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到中科大“取经”,这种“低调而温馨”的做法,已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中得到借鉴和推行。我以为,中科大“隐性资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相信大数据而不迷信大数据,不断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凭借更周密、更公正的幕后工作,才使得帮贫助困的“阳光甄别”日益得心应手。反之,只图“偷偷送钱”之表,而不重“准确送钱”之里,这种舍本逐末之举,又有何益来哉?

由登台上墙的“晒贫”“比惨”,到“悄悄”“偷偷”地无声资助,切莫成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时髦“换台”。一言以概之,唯有坚持做到“隐性”与“阳光”的相辅相成,才不会招致“东施效颦”的肤浅模仿。司马童

新闻推荐

“热浪”来袭,消防提醒——游泳谨防溺水

连续几天的高温,很多市民直呼要被“烤焦了”。应对酷暑,很多人选择去凉爽的海边、小溪游泳,但消防队员提醒大家,这其中潜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每年暑假,都会有很多学生“溺水”的事故发生。据统计,全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