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速成式感恩教育重现江湖——办场讲座让你哭你哭不哭?

济南日报 2017-06-16 12:08 大字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知乎用户:老葫芦 7daysclub

网 友:第一争议 刘泽泽评论员:江德斌 张立美 付彪张学炬 南方周末■委托人:一名高三学生■方 式:读者来信■话 题:最近母亲节、毕业季、父亲节赶在一起,很多学校办起了“感恩教育”讲座,前不

久网上也有几个热门视频广泛传播,学生家长在操场上哭成一片,有的现场洗脚、有的下跪磕

头,台上的讲师不断地唤醒学生心里的愧疚感。作为一名学生我真的很怕这样的讲座办到自

己学校里,万一哭不出来也太尴尬了。

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感恩教育太过形式化,一方面觉得这也是体现亲情的一种途径,可以

把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说出来,不过我想我们需要的感恩教育绝对不是一场讲座就能速成的。

“配合着煽情的音乐,台上的演讲者声嘶力竭,台下几千个孩子坐在操场上集体痛哭。”日前,一段山西某小学感恩教育演讲现场的视频引发社会争议,有网友质疑认为是在进行营销式洗脑,并称这场演讲结束后有兜售行为。随后有媒体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位教育演讲家每次出场费为5万元起,常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各种“集训营”、“亲子营”等培训,并收取相应费用。

近年来,“台上激情演讲,台下哭成一片”的感恩教育屡现报端,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模式。带有商业化色彩的感恩教育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煽情≠感恩

在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语境下,将培养有独立人格、有理性、有责任、有担当的现代公民作为首要任务。可类似的感恩演讲活动,让孩子们“集体痛哭”,被认为是不利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有人说,能让“学生痛哭说明有所感悟”;有人认为,这是演讲者“用一些低劣的感人事件”,煽动了孩子们的情感,是一种“洗脑”或“精神传销”。

■知乎用户 老葫芦

我反感的是看到我的同学走到台上,向大家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或苦逼奋斗史。他们不是托,也不怀功利目的,只是容易被煽动。当几乎所有人都在抹眼泪时,应当允许有些人游离于情景外,允许他们不为所动,然而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总是受到道德绑架。台上的演讲者对他们进行语言攻击,对他们冠以冷漠、自私之名,企图引导大众孤立他们,让他们产生罪恶感,迫使他们向大多数人靠拢。

就这样,为了不被大众孤立,哭不出来也要揉揉眼睛吸吸鼻子。就这样,场面多么和谐温馨。

■评论员 江德斌

这样的“感恩教育”被网友称之为精神洗脑、传销,确实非常贴切。因为其并未向学生传递先进思想,只是将落后的传统观念,用新颖的词汇、编造的小故事,重新包装后,再利用一些演讲、讲座的小技巧,渲染会场气氛,将听众情绪刺激起来,陷入一种群体非理性状态,然后就可以任其忽悠了。

在这种大会场环境下,情绪被集体非理性主导,即便有个别理性思维的人,也会被淹没在群体里,难以发出理性的声音。身处类似讲座中,别说懵懵懂懂的小学生了,就连高中生、大学生,甚至于上班族,都会在无意识下被集体洗脑,跟随讲师的节奏,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止,诸如痛哭、悔恨、下跪、晕厥等。

形式≠感恩

“给儿子打伞自己却浑身湿透”照片走红的爸爸刘侨曾说:“其实到家以后,我有让孩子看我湿透的衣服,然后告诉他是为什么湿的,再让他对比自己的衣服。感恩教育是重要的,这个教育的目的不是真的要求孩子将来任何的回报,而是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学会尊重他人的付出。”对比这样不动声色的教育方法,锣鼓喧天的感恩教育讲座引发了诸多质疑,形式化的复制难道成了唯一途径?

■知乎用户 7daysclub

高中的时候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感恩教育,那天大概的情形是这样的:主讲人是一位女性,给我们每人手里一张纸,让我们写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个人。然后她说:“假如现在你和这十个人都坐在一艘大船上,船漏了,现在必须有一个人跳下去,你会选谁?请慎重决定,因为如果他跳下去了,就意味着你永远失去他了,然后把你选中的人用笔划掉。”

接着就是要把亲人们一个一个“请下船”,并让我在他的名字上“用笔扎几下”。我一听,低声骂了一句脏话,就把纸一团扔地上了,掏出手机开始上网。她最终引导的方向是,纸上最后留的是自己的母亲,让你从心里认识到母亲对你多重要。

我觉得这是对母爱的极大的不尊重,因为他们利用她。挣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吃相不要太难看。

■评论员 张立美

不可否认,这些流行的洗脑式感恩教育,或许很受人们的欢迎,很能打动人,又或许确实可以让其中极个别孩子发生改变。但整体来看,这些洗脑式感恩教育只是包裹着感恩教育的盛名,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主义,徒有其表。更何况,有的感恩教育演讲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实际上是打着感恩教育的旗号,在推销图书、推销网上课程等,事后不但不能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相反会让孩子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愚孝≠感恩

在网络视频中,可以听到这名教育演讲家用哽咽的声音教育孩子们,“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母亲是最伟大的,就是我们中国的孩子的母亲”。有人说,过于鼓吹父母的付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从而引发孩子的负疚感,而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甚至“愚孝”,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和个性。

■网友 @第一争议

感恩与感恩教育是两回事,市面上的感恩教育宣扬的是一种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愚孝:父母之于子女有绝对的恩情,子女之于父母是绝对的亏欠。这是抹杀孩子独立人格的洗脑行为。这些不良现象,与其说是一些子女缺乏责任感及对父母的感恩心,还不如说某些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反受其咎,首先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子女。

感恩教育的基本假设是父母无过错的、一贯正确的,有错皆在子女;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子女得跪拜、得匍匐在地。前者是把子女置于无限责任的境地,后者是把父母摆在无限权力的位置,这是时代错乱。

■评论员 付彪

从演讲的内容看,与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相悖。比如其在演讲中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忍受母亲发脾气:如果妈妈的情绪不能发泄出来,就不能更好地爱我们;如果发泄到老公身上,老公不吃这一套;如果发泄到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说她不孝……所以只能发泄到儿女身上。显然,这是硬生生地把“感恩”强加到孩子身上,等同于“还债”,让他们觉得亏欠父母,就该逆来顺受。

不难发现,这种演讲活动不过是运用市场化的表演套路,换上了感恩教育的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下一些家庭、学校在感恩教育中的失职和缺位。

速成≠感恩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父慈子孝、家庭和美是家庭伦理最推崇的境界。感恩教育这一课,学校能够替孩子补上,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不过感恩意识的培养,讲究的是潜移默化,讲究的是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来一场演讲是否就能催发感恩的种子,凭讲师手舞足蹈的一番说教是否就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感恩、该如何感恩,始终是个疑问。■南方周末感恩教育,是教学大纲外的“必修课”,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并把感恩之心转化为成长动力,确实十分必要。但是,感恩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有无感恩之行、程度多深,仅靠一堂课、一次煽情的演讲,可能当时让人热血沸腾,但一旦走出课堂,可能很快就淡忘了。

可见,感恩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很难一口吃个“胖子”,需要循序渐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主动感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点滴、重在践行。因此,感恩教育需要融入平常教学之中,从点滴做起,教养一致,日积月累,而不是寄希望于一两次“精彩”的演讲。至于一些打着“感恩教育”幌子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业行为,就更不可取了。

■评论员 张学炬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急不得,躁不得。教育必须在“静”和“常”上多下功夫,不能讲求立竿见影。感恩教育需要下好“静”功夫。

感恩教育作为育人的载体,必须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文火慢炖才行。育人的手段应是多元、多维和多层次的,那种把单一的育人目标强行剥离,妄图用一两次讲座就可以搞定的做法都是反教育的,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

感恩教育需要在“常”上下功夫。学校和教师要常做思想教育工作,响鼓常敲,感恩教育犹如学生进食,只能一口一口来,细嚼慢咽,不能强行灌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新闻推荐

读取当代家风DNA——数千份家庭档案中的故事及启示

对于江苏省的很多老百姓来说,当一本本登录在省档案局线上的厚厚家庭档案打开,回忆从无到有,岁月由短入长。普通人的档案不普通满满一大箱档案,文件夹分门别类地放着,有“事业成就”卷、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