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改变命运的第一关口 ——我记忆中的恢复高考

玉林日报 2017-06-13 11:37 大字
我出生于1962年,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见证和经历了取消高考、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过程,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1976年秋天,我还在读初中。一次,班主任很神秘地在班会上说,很快就要恢复高考了,大家可要好好学习。这个说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但也引起我内心一些莫名的兴奋。

1977年7月,公社首次组织了多年没有进行过的中考,我第一次体验到气氛严肃的考试,并以名列大队被录取学生第1名的成绩考上公社高中。9月刚进入高中时,学校还是按照惯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10月间忽然得到通知说恢复高考了,由此中断了“常态化”的学校劳动,此后,读书、考学成为学校的主打氛围。

从宣布恢复高考到12月第一次高考,时间不到40天。没有书本,甚至缺少纸张笔墨,许多试图改变命运的考生,不约而同涌到学校,期望老师给予帮助。虽然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热情的老师们仍充分利用上体育课的班级“闲置”的教室,临时办起免费的高考补习班。上百名报考者挤进教室,水泄不通,窗外走廊还站满了人,踮着脚跟听课。我初中的物理兼化学的梁老师也在这个疯狂学习的行列,并且如意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

这样,我得以高中生的目光看到了1977年的高考,1978年春秋两次高考,然后参加了1979、1980年的高考。

整个高中阶段,真的是处在一个火样的年代。那段时间有两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1978年2月中旬《人民日报》发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描述了数学家陈景润探求“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篇报告文学应算是为全国亿万青少年追求知识真理吹响的总号角。

接着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印象最深的是郭沫若的闭幕式讲话《科学的春天》,当班主任朗读《人民日报》刊载的结尾段:“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我顿时热血沸腾。

不难想象,整个高中期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老师的谆谆教导,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但这样一句话也造就我面对文理分科时的纠结和矛盾,甚至成为至今不时自我调侃的人生憾事。

实际情况是,高考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后,我们学习稍微好一些的同学都被裹胁前行。那时是两年制高中。高一结束进入高二,5个班分出1个重点班,一个月后,文理分科,安排4个理科班、1个文科班。班主任传达了学校的决定:重点班一律读理科,个人要读文科必须写申请给校长审批,总之不容选择。在那种氛围下,读文科似乎都是学习不好的同学,碍于面子问题,我最终没有提出报考文科的申请。

后来参加高考虽然考上了大学,但这肯定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了。至今我对文史写作依然满怀浓厚兴趣,就能说明。后来有人说,有理科的理性,又有文科的情怀,社会适应能力会强一些,似乎有一定道理。

总之,197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开始奏响,由于“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考成为一代知识青年改变命运的第一关口,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的确值得好好纪念。6月8日,在玉高考点,考生在考前以相互问答的形式复习知识点。(甘贞贞摄)

新闻推荐

鲫鱼检出孔雀石绿 一商场被点名曝光

本报6月12日讯(记者徐文莉)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泰城某商场销售的鲫鱼因检测出孔雀石绿,被曝不合格。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安排,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食品流通和餐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