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共享”冰箱怎样才能名副其实

桂林晚报 2017-06-12 12:56 大字

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KTV、共享雨伞……花式共享正在不断翻新着人们的共享生活,最新入榜的是共享冰箱。北京市顺义区榆阳路慈善商店门口有北京第一台共享冰箱,从4月初开始发放食物,这台共享冰箱已经运营了两个月。记者探访发现,这台足够为上百人提供食物的冰箱在获得打工者欢迎的同时,也面临着捐赠者有限、无法连续供应食品的尴尬。(据《工人日报》)

剖析真的只欠捐赠吗

南都:从新闻看,北京的共享冰箱表现让人看好,似乎万事俱备,只欠捐赠。稍一琢磨不难发现,共享冰箱名不副实:与其他共享资源不同,冰箱共享的不是冰箱本身,而是可以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另外,其他共享资源面向所有群体,但北京的共享冰箱只对外来务工人员、失独老人、残疾人家庭、贫困儿童等特定群体开放。由此可见,共享冰箱其实是爱心冰箱。

那么,新闻中的爱心冰箱真的只欠捐赠吗?其实,没有足够的捐赠只是表面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公众对这种免费赠与或许并不认同。换言之,如果说冰箱中出现带有冰块的米饭等乱象可以通过改善管理来解决,那公众脑海中的质疑却不可能凭空消失。就此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足够多的捐赠”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并不怀疑,随着项目的推介,会有更多的捐赠涌来。但同样需要看到,现在只惠及了部分的特定对象,没有照顾到的群体其需求有多大?另外,你能打包票,他们的需求不会增长吗?

建议可用市场方式操作

墨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内为建设慈善超市投入了不少资源,包括财政补贴、位置甚佳的店铺免费或抵偿提供。只是很可惜,慈善超市的效果却很惨淡,一些慈善超市缺乏盈利能力,不少倒闭了事。而这与慈善超市理念落后、管理封闭、缺乏经营意识有关。

基于此,我的一个建议是,把投向慈善超市的资源(如铺面等)完全用市场方式操作,面向公众无差别开放,进而实现最大程度的盈利。而盈利部分可以按比例提取,用于购买购物卡或优惠券,免费发放给特定对象。后者持卡券入场消费,岂不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慈善实现形式?这比他们只能在“爱心冰箱”里有限选择是不是更强?

点评:实名监督精细化运作

成晚:“共享冰箱”的模式最早在国外兴起,在中国还属于一种新尝试。去年9月底,上海西康路的一家餐厅和上海长寿社区先后引入了一台“共享冰箱”,但它们刚“出道”没几天就陷入了尴尬境地———有时刚放进去的食物在十分钟内就被扫荡一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多拿、全家上阵的现象,食物往往供不应求。

北京出现的“共享冰箱”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冰箱采取封闭式设计,受助人领取受助卡后,只需在感应区刷卡,并在机器上输入所需食物对应的号码,相应的食物就会出现在取货口。此外,该“共享冰箱”有自动识别功能,同一张卡每天最多只能领取三次。这样不仅解决了浪费的问题,而且使“共享冰箱”能帮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冰箱”,这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但是没有约束的话,浪费甚至是破坏行为便不可避免。所以,要围绕着“共享冰箱”建立监督机制,不妨采用实名登记、领取的方法,逐步建立起精细化运作模式。同时,受惠者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本报讯6月9日,市政协副主席杨家国带领市政协视察组到高新区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专题视察。视察组先后视察了八一热电厂、八亿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华润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听取了安全生产监管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