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不能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看“扶不扶”

南国早报 2017-06-09 16:17 大字

□湖北木须虫

又见扶不扶的道德命题。从结果来看,由于没有行人及时施以援手,导致年轻女子遭到车辆的二次伤害,甚至不排除二次伤害可能是事故致死的主因,因而让人感到心寒。这么一段视频曝诸网络,不出意外地引发网友集体的愤怒和猛烈的鞭挞,直指行人的冷漠。

的确,路过的行人有冷漠的成分。但是,许多的案例也证明,路过的行人越多,施救的及时性也越低,甚至会出现长时间的“见死不救”。因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责任分散效应,通俗地理解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反映在救人上,只是道德意义上的倡导义务,而非指向性的法定义务。如果现场只有一个路人,路人不施救,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人多了则会出现责任推诿心理和从众心理,如“别人会救的”或者“别人不救我为什么救”。譬如,个案中的20多个路人,那短短一分钟内,想必也有不同的心理斗争,并非单纯而绝对的道德冷漠。

责任分散效应中的责任推诿心理,一定程度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利己选择,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这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换言之,每个人都无法保证在类似的场合会第一时间率先施以援手。所以,简单以道德进行褒贬评价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更何况,单纯地发表议论表达想法容易,而真正面对会很难。如同一名网友跟帖所言:“最热心的总是网友,最冷漠的总是路人。究竟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网上与网下的隔裂令人反思。

我们处在从熟人时代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原有自动弥补人性弱点的环境与关系构建正在发生变化,理念、道德受到冲击,需要在变化中不断建立制度、规则,同时,每个人的自省、自励也不能缺少。诸如救不救、扶不扶,并不只是他人的镜子,不能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讨论评价,更不能无视每个人都有的利己主义,而把症结都归咎于制度、环境。面对这么一段视频,每个人都该反思,坚定公共社会生活应有的责任感,而不能当成舆论消费,一味地渲染和转嫁负面情绪。

新闻推荐

今年暑假安排确定了6月30日离校,7月1日放假

□记者方伟晨刊讯近日,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就2017年中小学、幼儿园放暑假有关事项作出安排,确定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于6月30日下午教育教学活动(含测试)结束后离校,7月1日暑假正式开始,秋季学期于9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