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系列报道之四 从“小区”到“园区” 生猪养殖走出新路子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近年来,仁寿县大化镇龙门村以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抓住发展契机,依靠合作社发展带动,通过政策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园区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快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步伐,实现生猪产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探索——
“小区”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4月27日,在仁寿县大化镇龙门村9组的一个生猪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忙着给圈舍里的生猪喂食。“去年我们这个猪场经营收益40多万元,每家都有不少分红。”养殖场合伙人之一的夏秀英说,2000年开始,她与同村的尹仲全合作养生猪,迈上了致富的道路。
尹仲全如今是仁寿县龙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水利新村生猪养殖园区负责人。1984年,刚满19岁的尹仲全高中毕业后,同千千万万落榜青年一样,怀揣着立志扎根农村的美好梦想,率先在自家责任地内搞起了蔬菜种植,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种植习惯和模式。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尹仲全一举成功。丰厚的回报打动了周边四邻,一些村民跟着他干了起来,慢慢走上了依靠调结构奔小康的光明之路。慕名前去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初战告捷平添了尹仲全加快发展壮大的动力和信心。
经历10余年的发展,尹仲全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依托原有的资源和优势,从根本上已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1998年初,他与同村村民投资40万元建起出栏育肥猪1000头的自繁自育养殖场,走“种养结合,以种带养,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多重困难。养殖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转型发展生猪养殖。
“以‘小区\’养殖为主的模式,在过去是适应形势的,也确实为不少村民指明了一条道路。”尹仲全说,因为规模不大,那时候每一户村民就能独自实现生猪的繁衍、育肥各个阶段的管理。
发展——
“园区”模式实现资源整合
随着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小区”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了。2008年6月,尹仲全发起成立了仁寿县龙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整合相关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标准化圈舍3万余平方米,辐射带动252户农户通过适度规模及入股经营发展生猪养殖,常年圈存能繁母猪1600头,出栏育肥猪规模3万余头,年产值7000余万元,规模户户均养殖纯收入3万元以上。
合作社现已建成龙门优质生猪养殖小区及水利新村生猪园区。生猪园区从2010年12月启动建设,承载着水利新村村民增收的期盼和上级各部门的倾力关怀。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尹仲全坚持每天驻守在工地现场,协调多方关系,克服资金、技术、环境条件等众多困难。历时一年多,建成了占地1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并陆续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系统、应急水源及种养循环基地。
“园区内不少工作人员都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他们更懂技术和管理。”尹仲全介绍说,园区内设置有生产舍、妊娠舍、保育舍、育肥舍等不同区间,能更好地进行管理,抵御风险。
为确保新村农户真正成为园区经营的主人,园区大胆探索,按社员入股额1:2配送固定资产股,将各方整合投入的600万元固定资产,全部量化给了园区股东作为总股本给予分红,共募集300万元现金股,按照“新村农户入股,合作社经营,全程监管,按股分红”模式经营。
面对周期性的生猪生产,园区自成立之初就遭遇了市场风浪的严重冲击。尹仲全提出通过“项目投入一点,股本金分摊一点,二次分红计提一点”探索建立了100万元风险基金,有效化解了园区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成功抗住了前几年的深度亏损,现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园区运行5年来,总共兑现股东分红500余万元,在没有增加一分钱股本金的情况下,现圈存规模近3000头,做到了生产稳定、经营稳健,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在省内同行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这几年,我总共得到分红11.8万元,平时我什么也不管,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梁桃英说,当时建立园区时,她投资了8万元,现在本金依然在,每年还有分红,看到园区越建越好,她对前景充满了信心。
“站在新的起点,要善于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勇于探索,奋勇争先。作为龙门合作社的领头人,带领村民不断前进是责任和担当。”尹仲全说,在全力做好水利新村以旅游新村建设为载体,集种养循环、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更需立足龙门村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理念和路径,按照“四季瓜果飘香,人在花中徜徉,体验尽在龙门”这一主题,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一张蓝图干到底,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龙门村打造成全县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样板村。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找工作的话题再一次被舆论聚焦。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95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为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国家和地方近来相继出台多项举措,通过给大学生村官涨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