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水箱上留着传呼号的情书
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吗:“有事请Call我!”,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传呼机出现后流行的口头语。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传呼业务逐渐普及开来。但上千元的价格,对于那时大多仅几百元工资的市民来说,还是很奢侈的。
当时的传呼台,话务员最忙1分钟要接8个电话,经营传呼台的老板个个身家百万。不过,随着手机的普及,传呼也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说起来,这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可当我们再聊起传呼的时候,觉得好像已经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你家里还保留着传呼机么?虽然已经没用了,但相信作为家庭档案的实物,看到传呼机的时候,一定能让你联想到一些事情。
■我在传呼台吃青春饭
1994年,我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城里一个电脑学习班,结业后就到了传呼台。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也不懂得挑选,就迷迷糊糊当上了传呼小姐。我最初所在的传呼台,传呼小姐有300多人,当时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最大的一名才26岁,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
可能有些人还有记忆,拨通传呼台,都能听到传呼小姐发嗲的声音。其实,这并非她在有意卖弄,因为这一行业有这个规定:传呼小姐必须使用假声,主要是为了保护嗓子,因为话务繁忙,使用真声对声带损害很大。
我们每天要接上千个电话,基本上下班时人都已经累得半死不活了。除了身体上的累,还有心累,因为要面对不同人打来的电话,有的电话不是为了呼号,而是骚扰我们。
作为一个常人,遇到电话骚扰,可以回敬或者回骂几句。肚量大的,挂上电话免受骚扰也不失为风度之举。但我们不可以这样,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不光不能回敬对方,即便是面对恶意攻击的话语,也得耐着性子听下去,直到台里规定的电话自挂时间到了,电话自断。
我在传呼台的那5年中,接到的骚扰电话不少。什么人都有,有找你聊天的,更多的是一些生活苦闷,或受了别人的气,把我们当成了出气筒的人。 更有一些人夜深人静,拨通了我们的电话,猛地打开音响,播放一些鬼哭狼嚎的怪声。但面对这种情况,台里也束手无策。顾及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传呼台都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当然,这毕竟是少数,我们也常听到很多顾客说我们的声音美,爱听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感到十分快乐。
按说,用户要求传什么信息,我们就得发什么信息。但有的信息,我们是绝对不能发的。比如有人闹了矛盾,常把传呼台当成传递谩骂的中转站。对于这类内容,我们是不能发的。还有一类信息,不光不能发,还得上报:就是与犯罪内容有关的。遇到这类信息,台里也会立即报告给公安机关。
我就接过一个禁发信息。一位先生传呼时留言说:“我这里有口径62的长型手枪,请速到某某地来。”我记录下这条信息,没有发布,而是按规定汇报给了台里。台里迅速报案,公安部门当天就挖出了一个持枪盗窃团伙。(芳子)
■传呼没了,故事留下了
前段时间,成都跳伞塔附近一栋高楼用水出了问题,需要更换掉楼顶的水箱,这栋楼房正好在“大周末”撰稿人曾智成居住的小区,有一天他回家后听说,修水箱的时候,在斑驳的铁皮上还写有一封留着传呼的情书,“想一想,不用传呼也就是十多年的事情,但是现在当传呼这两个字传进耳朵里,却觉得好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事情了。”
在水箱铁皮上,没有生锈的部分还留着这样的字迹:“多希望你……和我一起……如果你愿……你看到这句话请与我联系,电话……传呼:126-8841902……”这样一封情书,怎么会留在楼顶的水箱上呢?不过,想到这栋楼曾是一所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我大概能猜到其中的故事了。
应该是一对学生情侣,他们两个或者其中一个在这里读书,这个楼顶,应该是他们常常幽会的地方,在传呼机流行的年代,站在这栋高层建筑顶端,成都的城市景观可以说是一览无余。情侣之间吵架是很正常的,可这次吵架可能发生在毕业前夕,看字迹应该是男生所写,或许他想出去闯荡一下,希望女友能跟着他一起。
那个年代,学生寝室里都没有电话,如果要电话联系,只有打到宿舍楼下的传达室,再请传达室的大爷或者阿姨在楼下呼喊名字,如果恰好找的人在寝室,就跑下来接电话。传呼机一般都是要到大学毕业,为找工作才狠心凑钱买一台,所以这个男生应该是刚刚买了一台传呼,却没有找到女生,或女生假装不在不理他。他只好来到楼顶他们曾幽会的地方,在水箱上写了上面的一段话,留下了传呼号码。
在记忆中,126传呼台是当时成都规模和名气很大的传呼台,而且和本地传呼台相比,还可以漫游到外地。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年大名鼎鼎的126传呼台已经消失无踪,我们也无法联系这台传呼的主人,问一问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这个传呼,却勾起了曾智成自己的回忆,他是1994年花了1150元在太升南路买了自己第一台现代化通讯工具——传呼机的,这钱也是他当时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他的传呼机还是立式的,那时候传呼机根据显示屏的位置分卧式和立式两种,卧式以中文传呼机为主,立式一般只能传一些数字。人们买了传呼都是别在腰间,卧式的大屏幕更显眼,而立式只有几个按钮,看起要低端一些。如今,曾智成还保留着这台传呼机和中文说明书,作为见证当年历史的家庭档案。
不管怎么,传呼别在腰间,走在成都街上,自我感觉是非常的好。最期待的就是人多的地方传呼机响了,机主一般要等响两三声,才缓缓把别着的传呼机取下来,若有所思地阅读屏幕上的信息——哪怕只是当天的天气预报。
在2000年前后,传呼机价格迅速下降,有传呼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把只显示数字的传呼玩出了花样,出现很多传呼数字暗语,比如“520”是“我爱你”,“530”是“我想你”“1314”是“一生一世”……(蒋庆)
背景资料
1983年,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寻呼台落户上海,标志着传呼机正式进入中国消费电子市场。作为新的通讯载体,传呼机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风靡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早期的传呼机市场,仅入网费就需要100元人民币,而中文传呼机的年费更是达到了600元,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被看成是一笔“巨款”了。但正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即时通讯的渴望和依赖尤为突出,而传呼机又配备了突出的即时通讯能力,它瞬间被推向时代的前沿。和“大哥大”一样,腰间别一台传呼机,一度被当作身份的象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市场机制的刺激下,部分传呼台开始通过价格战等方式吸引用户。2000年前后,传呼机市场规模达到顶峰。据资料统计,1998年,全国传呼机用户突破6546万,名列世界第一。然而物极必反,盛极一时的传呼机业务从这一年开始走下坡路,并且迅速地在几年之内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联合出品:
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商报社
新闻推荐
本报靖西讯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可在靖西市火车站广场前做小吃生意的梁某认为卢某夫妇刻意抢了他的生意,心生怨念,遂纠集他人将对方打成轻伤。近日,靖西市人民法院审理此案,梁某为自己的鲁莽行为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