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86版《西游记》几代人的记忆

安徽商报 2017-04-20 15:00 大字

术与能的制衡

(张怡微 著名作家 现居上海,80年代人)

鲁迅用“求放心”挈领《西游记》的小说主旨,其实是提炼了文本中所出现过的所有宗教意识指向的终极关怀—即对于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的终极思考,以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期盼无限的本能,为“道心开发”以后的迷惘指点迷津。这迷津玄之又玄,是说不破的,其实根本没有师父可以教授,统统要靠本人自我砥砺。

孙悟空开始是从“道”中寻找心的,最后却又转投佛教,他在抵达身体的“长生”之后,渐渐又有了别的追求。说明在“长生”背后,必然有一个更值得追求的超越性目标,指引着孙悟空历尽苦楚。他竭尽所能辅佐唐僧取经,唐僧也以自身使命力保孙悟空通过取经之路重获正“名”。

孙悟空对超越的渴望,源自现实的局限,是在不断进取中不断演变的。诚如死亡的问题只是世界全部根本问题之一,它带领孙悟空从开智慧,一路走向更深层次的超越性思考。向死而生,是孙悟空“成人”的起点,而非其思考的终点。而有了这样的觉悟,孙悟空从花果山走向宇宙人间的路途,才渐渐得以以丰富的面目递进展开。

他借助天赋的“能”及从高人身上习得的有限的“术”,展开了求取大道之历程。但“术”与“能”在给他提供大量求生技能和便利的同时,也令他犯下过失。他将最终扬弃的,是曾经深深依赖的神异之“能”,并由此走向他多个名号所赋予他的漫长的苦难。

《西游记》中最聪明的两个人是须菩提和如来,前者授“术”于孙悟空,后者则告诉他“术”的局限,天地之广阔,形成对峙与辩证。但这两个高人好像都不亲自参与征服世界、不具体地去拯救劳苦大众,他们任由摆不平的世界继续维持动态的流变,产生矛盾、并自然化解,他们鸟瞰众生不安于室、又重蹈覆辙,从人间选取普度之人。《西游记》中,在面对种种“厄”象之时,取经人逐渐修正着自己对于西行行为的认知。然“释厄证道的现代用语,正是意义的追寻或生命的解脱”,《西游记》要为这种觉悟作传,意图非常明确。“释厄”的过程,需要取经人自去和自然界的无常与困苦做对抗,又需要他们从对抗中获得自上而下的最终和解。这已经不单是说几个历险故事,通过降妖除魔、惩恶扬善的行旅活动所能承载的内涵了。踏上取经之路后,开篇炫目的世相图景也逐渐进入到规整的叙事秩序中。《西游记》在论证“释厄”的同时,也在不断触及关涉“人的无能与超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能”是十分重要的。意识到“无常”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西游记》以取经人有限的“能”、加上后天习得的“术”,不断去撞击自然、撞击因果,由形而下通达形而上,修持心性、走近大道,最终得到的是众生的启蒙与升华。这个意义很宏大,也是如刘伯钦、樵夫之流的小智慧、小法术终生不能达到的。他们口中的“自去”,没有对人的死生、宇宙秩序的生成建立起超越性认知的企图,自然也不会有领悟。“你自去罢”,不是“空诸一切归于无”,而是“实生机心”的另一种趋附个人主义的事功,难成大道。

老《西游记》到底牛在哪

(六神磊磊 著名媒体人,80年代人)

说86版的《西游记》经典,多数人没什么意见。可是也有些观众就看不上它。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说它简陋、粗糙,之所以会红,完全是因为那时大家没见过世面,看见个吊威亚就被震住了。这位朋友觉得,老《西游记》在制作方面早就被大胡子张纪中的新版超越了,只不过今天大家见得多了,胃口刁了,才不觉得新剧好了。

老《西游记》很厉害,但是究竟厉害在哪里,大家不一定全都知道——我们经常不知道经典为什么是经典的。金庸的江湖地位为什么比梁羽生高?梁羽生为什么又好过诸葛青云?很多读者其实说不出来。作为一个读书写字的人,我从自己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老西游记到底厉害在哪里?

不谈演员们的表演,不谈词曲音乐,也不谈摄像、取景之类,只讲文字上的东西。在这一方面,后来的所有西游记电视剧和它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简直是尹志平和洪七公的差距。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句台词:“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这是红孩儿的台词,被问的人是观音菩萨。这句台词在《西游记》的原著里有吗?有的,但是有一点点不一样。原著是这样的:“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拍电视剧时,“孙行者”被改成了“猴子”。到底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猴子好。看起来是一词之差,但改成“猴子”,这句话就更容易钻进你的心里;你就更容易记住红孩儿,这个光着腚的“黑社会二代”、海淀银枪小霸王,正作死地对着观音菩萨发问。

据说86版《西游记》是三个人编剧的。仅在这一句上,这几位老兄比吴承恩高明。

再随手举一个例子。第四集里,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两人发生了一番对话。双方的台词不过几句,有的是保留原著的,有的是编剧导演自己发挥的。

保留了哪一句呢?“特留残步来看你。”发挥了哪一句呢?“世上自有救你之人,却不是我。”多么好的

一句台词啊。菩萨这淡淡的一语中,有茫茫宿命,有莫测天机,有些微逗弄,有惇惇诲谕。它给了

猴子多少遐想:世上确有救我的人,可红尘万丈,他在哪里呢?既然不是你,那又是谁呢?

这得是一个文字功力多么扎实、又多么聪明有情商的人,才能为菩萨想出这样的

台词啊?

再给大家来讲一个小情节,看看老西游记的功夫。有这么一段情节:取

经路上,唐僧来到了一个叫“木仙庵”的地方,里面有几个仙风道骨的

老人,其实都是松树、柏树等变的妖怪,非拉着唐僧作诗联句。唐僧禁

不住几个老妖怪的撩拨,动了诗兴,就和他们唱和了起来。在原著

里,他们共作了七首律诗。电视剧里,被砍得只保留一首,恰恰是

选了最好的一首。

它的开头两句是这样的:“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

更新。”作到最后两句时,四老一致要让唐僧来收尾。大家记

得是怎么收的吗?“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众老

都鼓掌:“好一个‘吟怀潇洒满腔春\’!”而作为观众,我也想

说,好一个“吟怀潇洒满腔春”!当时拍《西游记》篇幅那么

有限,狮驼岭、比丘国等等大戏都砍掉了,却认真保留了这一

段,拍电视剧的人真是有一份诗情画意在。

能大段砍掉原著里堆砌的烂诗,唯独选出最清新的一

首,大加发挥,说明拍剧的人识诗、懂诗。原书里一段冗长乏味

的情节,变成了荧幕上一段紧凑、风雅的诗会。它是很有作用

的:一路上懦弱无能的肉鸡般的唐僧,抓住了这次机会,展露了

自己的风采。它会让你恍然领悟到:“御弟哥哥”并不只是个光

会叫“大王饶命”、“悟空救我”的窝囊废。他一路迷倒那么多女

王、女妖,不只是靠一张小白脸,更不是靠器大活好。他是有禅心似

月、诗兴如天的一面的,是有吟怀潇洒、满腔才华的一面的。

再随便举一些86版《西游记》里厉害的文字功夫吧。

例如观音菩萨曾变成一个老和尚,给锦襕袈裟打广告,勾引唐太宗来

买。她是怎么打的呢?在原著里,这是啰啰嗦嗦一大通话,并不精彩。在电视剧

里,经过大刀阔斧修改,最后拼接锤炼出几句:

“这袈裟,冰蚕抽丝,仙娥织就。穿我袈裟,不入尘轮,不堕地狱,坐有万圣朝礼,动有

七佛随身。”接着,观音菩萨又给西天的真经打广告,精炼到只有四句:“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能解百冤之劫,能消无妄之灾。”

熟悉华文的你不妨把它念诵一遍,有没有感觉到语句的工整?有没有感到音韵的铿锵?一部25集的戏,数千句台词,处处能见到这样的锤炼功夫。有些是原著本来就有的,被精炼出来了;有的是原著里没有的,被演绎生发出来了。比如在花果山,孙悟空喝问猪八戒:“俺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僧。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他现在在哪里受难?”听了猴王这话,我们是不是不由自主像猪八戒一样感动了:“师兄,你好仁义啊!”

又如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唐僧要赶猴子走,怎么才可以用一句台词,就体现出唐僧最贱、最作死的效果,而且最能戳伤大徒弟的心?答案是:“难道八戒、沙僧就不会降妖?”

又譬如在女儿国,唐僧半夜被女王勾引,满头冒汗,给女王猛发“四大皆空”卡,女王该怎么破?她的回答是:“你说你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唐僧只好又发来世卡:“来世若有缘分,我们……”女王该怎么用一句话,表明自己追求真爱的决心?回答是:“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这就是老西游记的厉害,一字一句都那么洗练、那么直白,悄无声息地钻进你的心。你可能把这部剧看了10遍、100遍,也看不出它的这份功夫。的确,文字的力量,我们常常是察觉不到的。经常是它征服了你,你还浑然不觉。

有趣的是,一个作者或者编剧,他的功夫越深、积淀越多、在人情事故上越练达,就反而越没有所谓的“文采”了。很多作者以为金庸“文笔不好”,但却永远写不出洪七公出场的那一句话:“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就好像《西游记》剧集里,黎山老母不停地催:商量好了没,谁留下来娶我女儿呀?我们如果功夫不到位,也永远写不出沙僧的回答:“商量好了,留下那个姓猪的。”

新闻推荐

谁来读懂二孩妈妈的焦虑

新闻事实:进入“二孩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生两个。然而,多一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的“多一张嘴”,而是重构了家庭内部的结构,制造了超乎想象的棘手问题。最近,《杭州日报》刊发了一组二胎妈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