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陵墓为何免于被盗?
■李治和武则天
■乾陵司马道东侧,为武则天所立的无字碑
■王羲之《兰亭序》
■位于陕西咸阳乾县梁山上的乾陵
武则天留给历史的精彩颇多,最精彩的当然是她成为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延续了贞观之治,将大唐盛世继续发展下去,朝着巅峰发展,同时还活了82岁,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也对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且,在她身后,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至今尚未解开,那就是武媚娘与其夫君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改朝换代,无数战乱,岿然不动,从来没有被盗过,可以说创造了一项纪录。
谜团一:唐朝大臣为何反对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
位于陕西咸阳乾县梁山上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其妻子武媚娘的合葬陵墓。公元683年,武媚娘的老公唐高宗去世,后来葬在事先已经修好的乾陵。
绝大多数人一提起大唐王朝,肯定会想起长安城,其实,唐高宗的最后岁月是在东都洛阳度过的,武则天的大部分岁月,也是在洛阳度过的,大唐王朝有过一段不短的东都岁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的时候,病得不行,下令大赦天下,老百姓很高兴,然而病重的李治很伤感地说:大家伙虽然开心,可是我不行了,希望还能回到长安去,死也要死在那里,“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当晚,李治就死了。第二年八月,也就是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治葬在乾陵。
唐高宗死后22年,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82岁的武则天去世,第二年,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
事情的脉络很清晰,唐高宗先葬在乾陵,然后是武则天入葬。然而,这对皇帝夫妻的合葬,并不像文字记载的那么简单,这当中有技术难度。
就在武则天去世后不久,唐中宗决定将其母亲与父亲合葬,有个叫严善思的大臣却上书表示反对。严善思很受武则天器重,懂得天文地理,每次有异常的天文现象,武则天都会问严善思,严善思总能给出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因此他官至御史大夫、太史令。
严善思反对合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的理论依据源于《天元房录葬法》,“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身份尊贵的先葬入陵墓,后来身份稍微卑微的,就不应该打开陵墓再葬入。严善思认为,武则天的身份比唐高宗的地位低下,不应该死后再惊动乾陵,这是对先帝的不尊重。
严善思还列举历代皇帝皇后不合葬的例子,主要是汉朝的,“伏见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严善思将朝代的命运和皇帝入葬制度生拉硬拽,说汉朝正因为皇帝皇后不合葬,所以国运长久,而到了魏晋时期,皇帝皇后合葬,结果国运不昌,年份不长,这个其实毫无科学依据。
当然,严善思也不是全都在胡扯,他提出,合葬有难度,难以施行,“臣又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这句话透露了一个重大的信息:乾陵是怎样封闭墓室的。根据这段文字记载,后人可以得知:乾陵是用巨石塞住门口,石头与石头的缝隙当中,都灌注了铁水,如果想要打开,技术难度很大,又得用大量人力物力,简直又是一个新的大工程。
很多研究乾陵的人忽视了这个细节,都认为乾陵之所以打不开,是因为巨石塞门,浇灌铁水,然而,严善思的文章告诉我们:在武则天入葬之前,乾陵就已经如此摆布了。灌铁水并非武则天遗体进去之后才进行的。
最后,朝廷没有采纳严善思的意见,还是将武则天葬进去了,那么这就说明,当时唐朝政府又搬开了那些灌注着铁水的石门,等于是破坏了一次,然后才将二人合葬,接着又重新修一次。到底是怎么凿开的?武则天葬进去之后,是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加固措施?史书不再有新的记载。
所以说,“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这个细节,有可能并非乾陵封闭的最终状态。
谜团二:黄巢和五代藩镇都没能打开乾陵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在灭亡之后,历代帝王的陵墓也会遭受重大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在王莽的新朝灭亡之后,那些打着恢复汉朝的军队进入长安,却大肆破坏汉朝皇帝的陵墓,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以及吕后的墓葬,都被盗得精光,连尸骨都保不住。
唐朝皇帝的陵墓也不能逃脱这个命运,唐太宗的昭陵被盗得七七八八。然而,乾陵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从来没让大小盗墓贼得逞过。
首先是黄巢,黄巢大军进入长安后,也打过乾陵的主意,他动员了几十万大军,夜以继日地挖掘,结果徒劳无功,乾陵的墓道在哪个方向?连门都摸不着。这次大规模挖掘行动,只留下了一道深达40米的黄巢沟,作为证据存在,也作为一种地貌永久地存在着。黄巢不久就被唐朝军队和沙陀兵击退,如果他能再多点时间待在长安,或许能琢磨出一些门道来。
又没多久,来了个大盗墓贼,其盗墓规模远胜于黄巢,收获也远大于前者,且看欧阳修编纂的《新五代史·杂传二》里的记载。
唐朝灭亡之后,北方有个名叫温韬的军阀,投靠了后梁,后梁封他为静胜军节度使。温韬所管辖的地方,正好是唐代皇陵所在地,他不由得惦记起来,然后就动手。《新五代史》里对他的盗墓过程有记录,“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在长达七年的盗墓过程中,唐太宗的昭陵最难打开,但最终还是被打开了。史书对昭陵的内部结构和藏物都有简略描写,温韬带人从墓道进去,发现里面也有恢弘华丽的宫殿,和人间没有区别,“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左右两边排列着两排石床,石床上都摆着铁盒,铁盒里都是历代书画,“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
唐太宗昭陵的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这些出于大艺术家的建筑设计作品,可惜被毁了。
而在温韬肆虐的七年当中,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却幸免于难,安然不动,史书对其未遭洗劫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似乎很简单,因为在盗墓的时候,风雨大作,盗墓者不得不作罢。但这个解释是有点牵强的,温韬驻扎在这一带的时间并不短,他有的是空闲去琢磨乾陵,也有的是人力物力去掘乾陵,偶尔一两次风雨就能阻止一个拥有几万大军的节度使?恐怕这不是一个好解释。只能说明:温韬也遇到了跟黄巢一样的技术难题,压根就没找到墓门,或者说压根打不开墓门。后来,也有大规模军阀盗墓行为,动用炸药,也不成功。
温韬的下场也很惨,后梁灭亡之后,他投靠后唐,后唐的大臣骂他是“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后来还是被流放赐死。
乾陵的负责营造者叫韦待价,是个武将,他到底作了什么设计,至今是个谜。
谜团三: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在不在乾陵里
《新五代史》在记录温韬盗墓时,提到这么一个细节:唐太宗的昭陵里有大量书画作品,“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这里所说的“钟、王笔记”,应该是指三国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至于所谓的“纸墨如新”,恐怕是夸张了,钟繇、王羲之和唐太宗相隔好几百年,其书法作品在唐朝保留下来,肯定不假,但至于说像新的一样,则真的只是说说而已。
既然提到了“王”的作品,那么十有八九应该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唐太宗一生钟爱这部书法作品,用了非常手段将其弄到手,后来又舍不得放手,传说随之下葬,上百年后却被盗墓了。这段记载,似乎说明被唐太宗据为己有的《兰亭序》因为盗墓又流入民间,此后才消失的。或许,《兰亭序》可能毁于盗墓过程当中,因为温韬是个粗人,不懂艺术品,只拿包装在书画作品外面的绸缎,至于书画作品本身,则弃如敝屣,白白地糟蹋了。
后来又有说法,认为《兰亭序》应该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这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希望书圣的神作被破坏,依然安全地保存在乾陵里,善良的人们将保护书法作品的任务交给了地下的唐高宗武则天夫妇。
这个已经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乾陵里,应该还有魏晋时期另外一些重要的书画作品,保存程度如何?品相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据《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昨(17)日清晨6时许,德中公路一辆三轮摩托车与一辆大货车发生事故,造成三轮摩托车上一名女性乘客当场死亡。据市民曾先生介绍,他经过事发路段时,车祸刚发生不久,“我看见三轮摩托车的车头都被撞没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