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龙肘山下最深的牵挂 —— 一位汉族共产党员帮扶傈僳族儿童的故事

攀枝花日报 2017-03-18 10:22 大字
□特约通讯员 曾仲文 本报记者 周翼

“新山,你曾来过,弯弯的山路,清清的小河,泥巴屋蘑菇房,蜷蜷缩缩,蜗牛一样,我背着重重的壳。传说天使那么多,不怕山高路远,唯有你走近了我。像你那冰清玉洁的手,来把忧伤的心儿抚摸,你就是高高的龙肘山上,万亩杜鹃花开最美的一朵。”

在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傈僳族群众中,流传着一位汉族共产党员多年来一直帮扶傈僳族儿童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杨安顺,是米易县客运中心党支部书记、副经理,也是一个爱好诗歌的男人。

在杨安顺的诗里,总能看到大山的美丽、傈僳族人的淳朴和善良。但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傈僳族孩子们,那些含苞待放的美丽“杜鹃花”,才是他最深的牵挂。

一个人,扛起帮扶大旗

新山村坐落在龙肘山下,这里的新山梯田、傈僳族文化、龙肘山万亩杜鹃早已名声在外。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活在这儿的傈僳族同胞生活条件仍比较艰苦。

2005年,利用一次看望战友的机会,杨安顺走进了藏在大山深处的新山村,破旧的房屋、崎岖的山路,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现状,让他十分震撼。从那时起,杨安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事情。

“知识改变命运,要走出大山,必须多读书。”杨安顺决定捐资助学,20元、50元、100元……他先后帮助数十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学杂费。

2009年冬季,杨安顺拿出700多元和一批物资,资助在市九中上学的傈僳族贫困学生张才美。2010年冬天,他又带上4名战友到海拔2200米的新山村八组张才美家,送去1000多元现金和2袋衣物,张才美的父亲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老杨的关心帮助,女儿就完成不了学业,也不可能走出大山。”

2015年7月,新山村七组傈僳族学生张国英遇到了一件难事——考上了大学,却没能如期收到录取通知书。杨安顺了解情况后,立即多方联系,确定张国英已经无法上学后,又帮忙联系攀枝花市本地学校。通过努力,张国英获得了市技师学院的入学资格。如今,张国英已成为焊接世界冠军曾正超的小徒弟。

“家里一切都好,你杨叔叔又来了,一定要努力,莫辜负了他对你的期望。”2月27日,家住新山村六组的贺树国接到了正在河北读大学的儿子贺建华打来的电话,  (下转第二版)

温暖攀枝花

新春走基层(上接第一版)“杨大哥经常来了解娃娃的情况,是他圆了娃娃上大学的梦想,真的很感谢他。”

11年来,杨安顺从个人微薄的收入里挤出5万余元,先后资助了数十名傈僳族孩子,帮助他们走进学堂,走出大山。

一座桥,连通两个世界

除了自己捐钱捐物,诗人的情怀也让杨安顺用笔和镜头记录新山村,并广泛宣传。

此后,社会各界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汇集起来。2010年、2014年、2015年三个春节,作为米易县诗歌协会副主席的杨安顺,多次组织文联诗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校大学生等,自筹资金开展心连心送温暖活动,分别为傈僳族困难家庭送去价值近2万元的大米、猪肉、食用油、衣服、棉被等物资。

一座桥,连通两座山。在杨安顺的联系下,2013年11月,由攀枝花运业有限公司每年出资3万元,用于解决新山村麦地小学新办学前幼儿班的资金缺口,米易县百绿农产品开发公司、成都农用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省海盐县秦山房地产开发公司及一些单位、个人也纷纷伸出援手,资助70余名新山傈僳族贫困生。

在前往困难学生家中的路上,杨安顺多次忍不住停下脚步,用手掌按压自己的右膝盖,3年前的一次走访途中造成的摔伤至今没有痊愈。“我想搭建起连接大山深处傈僳族村庄与外面世界的桥梁,那么我这个‘桥墩\’就不能垮,山里还有很多贫困孩子需要帮助,能多带出去一个就是胜利。”尽管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但杨安顺眼神中的坚定不容置疑。

为什么对新山情有独钟?为什么对傈僳族同胞如此情深意重?

杨安顺这样回答:“以前经常听战友讲起新山的美丽和傈僳族人的淳朴、善良,走进这里之后,山乡的美景和人们生活的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里的孩子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期待美丽盛放的杜鹃花,他们需要走出大山。”

新闻推荐

两车相撞引发特大危化品燃爆事故,两车相撞引发特大危化品燃爆事故

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两辆运输甲醇的铰接列车追尾相撞,导致52人伤亡、42辆车烧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