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通讯网络诈骗 还需协力“围剿”
信息时代,通讯技术、金融支付手段的进步,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从利用短信、电话诈骗,发展到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引诱、布陷阱,公安部门总结出近50种常见通讯诈骗手段,有冒充公检法、医保、社保等官方机构的诈骗,有快递签收形式的诈骗,有虚构车祸、绑架等信息的诈骗……总之, 通讯网络诈骗防不胜防。
如今, 通讯网络诈骗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 很多地方仍处于高发态势。去年,南充市公安机关共侦破涉网案件828件, 打掉涉网犯罪团伙27个,刑事拘留447人。每每看到新闻,某某被骗了几万、几十万,有的人总会不屑一顾: 这些诈骗手段如此低级,怎么会有人上当?也许,单看某一个诈骗手段, 市民会看出其低级的一面, 但如果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融入市民生活, 就足以以假乱真。
此前媒体曾报道过, 营山县的张女士接到一名自称市房管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 称房管局要退还一笔维修基金款,可以领5000元退款。 由于张女士之前确实申请了房屋维修款, 也曾有工作人员到她家里拍照、核实情况,并告知会下发维修款。因此,张女士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最终被骗走2万多元。同样,蓬安县的韩某去银行存钱, 刚存完钱就收到“95599”发来的短信,内容为韩某银行卡里的余额。随后,韩某又收到冒牌“95599”发来的短信,称账户被扣除了1280元年费,如有疑问拨打电话咨询。接通电话之后,韩某被骗走3万余元。
单就诈骗的手段而言, 这些伎俩都过于老套。可这两起案件中,张女士和韩某为什么会轻易就被骗呢? 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被泄露的市民个人信息,二是无人监管的网络电话。
大家也许会质疑, 犯罪嫌疑人怎么会有这些个人信息?时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个人信息泄露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例如,去4S店买车后,就会收到保险业务员的骚扰电话,甚至还能接到“退税”的诈骗电话;刚买了房子,就会收到无数询问是否需要装修、 出售房屋的电话……在黑暗处, 那些被泄漏的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违法犯罪黑色利益链条的核心。几千条、甚至上万条信息打包买卖,不过几十元、几百元,廉价的犯罪成本,让犯罪分子趋之若鹜。所以,打击通讯网络诈骗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对于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在通讯诈骗案件中, 无人监管的网络电话是一大关键。 作为客户信息安全的防线,运营商有责任为用户把好门,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提示, 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弥补各种技术漏洞。
信息时代, 我们都可能成为通讯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当我们接到诈骗电话时,应及时举报,只有通过公安、司法、电信运营商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齐心合作、共同“围剿”,才能有效打击通讯网络诈骗犯罪行为。
新闻推荐
垃圾乱丢、闯红灯等现象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