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一张马脸三尺长,白麻子脸上起凼凼。几根癞毛快掉光,‘噗鼾\’扯得比雷响。”——川剧《射雕记》方言典故唱词说不好,要你“幺不到台”

华西都市报 2017-03-14 06:13 大字

做为川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脸谱因为其精湛的“变脸”技艺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热爱。“‘变脸\’固然精彩,不过川剧的美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四川话的唱词里面,因为它能充分地反映我们的地方文化。”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巴蜀全书》语言咨询专家汪启明教授告诉我们。

人没有钱“声气”都不好

汪启明接着向我们介绍了川剧的独特之处,他说我国的戏曲,从元曲以来就讲求三件东西,分别是:“曲”、“白”、“科”。“曲”就指的唱曲,曲调;“白”指念白,也就是唱的句子或者是词;“科”就是表演艺术,包括演员台上的动作和姿态。汪启明说:“川剧也主要由这三件东西组成,而里面最能体现出我们四川方言的就在念白之中。”究其原因,汪教授告诉我们:“由于‘曲\’本身属于比较高雅的东西,和‘科\’一样要求很多专业的东西,除非你是专业的老戏迷才能知道其意义,就如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唱词因为川剧是用四川话演出,而且为了普及观众用词也是通俗易懂,所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川剧作为一种地方戏剧,离开了地方的方言,少了方言的念白唱词,它的独特性也就不存在了。”如在四川当地,人们把打呼噜叫做“噗鼾”。川剧《射雕记》中写道:“一张马脸三尺长,白麻子脸上起凼凼,几根癞毛快掉光,‘噗鼾\’扯得比雷响。”

再比如四川人喜欢说“声气”,实际上就是指的一个人的声音,如川剧《迎贤店》中提到:“人没有钱,声气都不好听,干吱吱的一点油气都没得!”

你在耍啥子“板眼”喃?

川剧既被地方方言所影响,同时它的很多唱词被蜀地的老百姓带到了生活之中,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汪启明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来源于川剧的日常词汇。

汪教授提到:“你就好比说这个‘板眼\’,它本来指在川剧节拍中强势的一方叫作‘板\’,弱势的一方叫作‘眼\’。后来普通话延伸为形容人做事刻板,但在四川,板眼的意思则是形容某人的手段。比如你常常问别人,你在耍啥子板眼’。

还有,说得比较多的方言“打假叉”和“幺台”,也是从川剧里来的。“打假叉”,本来指川剧艺人在表演时用钢叉叉人,但是必然不能真“叉”,所以这种表演就叫做“打假叉”。延伸到老百姓嘴里,“打假叉”则形容一个人假打,说话不可信,吹牛皮。

我们经常听到的“幺台”,更有意思。“幺台”本来是指的川剧中最后一幕,而到老百姓口中往往说的我让你“幺不到台”,就是让人下不了台面,落不到教,形容为难人的意思。据说川剧师傅往往告诉他的学生,在台上动作要准确到位,“声气”(指唱的声音)要洪亮,否则观众会让你下不了“幺台”。

当然,现在我们也经常听到人说“你娃幺不到台”,指的是一个人自我感觉太好,喜欢没完没了地显摆。

“唱戏的”竟敢打皇帝耳光

旧时川戏班子都有祭拜祖师爷的习惯,在每次表演之前,都要对着挂在门上的祖师爷画像拜上一拜,以求演出获得成功。这“祖师爷”却有两位,一位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这便是号称“梨园之首”的唐玄宗李隆基。另一位则是白面无须穿龙袍,而他便是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从小天赋异禀,在他称帝之前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战功赫赫,人们评价他那时是“骁勇善战,长于谋略”。作为晋王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并河北、西服岐秦,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可等到自己称帝定都洛阳以后,他便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李存勖酷爱戏剧,由于他在王宫中整日都和“唱戏的”(伶人)混在一起,也导致后唐时唱戏、演戏的人地位很高。伶人干涉政治,掌管国家的命脉,其他大臣要么避而远之不敢招惹,要么极力讨好伶人以求升官发财。其中有一位伶人叫做敬新磨更是权极一时,甚至敢直接扇皇帝耳光。

相传李存勖称帝后,自取艺名为“李天下”。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一同嬉闹,四处张望着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众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顿时被打懵了,伶人们也都惊骇。敬新磨笑道:“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还呼喊谁呢?”伶人们尽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还重赏了敬新磨。李沛轩

新闻推荐

今年成都街道社区和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

3月8日,成都市召开2017年全市消防工作会议,总结了2016年消防工作,分析了当前全市消防安全形势,对2017年消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年,不仅要推动《成都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出台,还要推进“智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