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张泊渡村:荣辱兴衰都付颍河中

颍州晚报 2017-03-13 11:14 大字

泊,停船靠岸的意思;渡,横过水面的意思。在网上输入这两个字,会发现很多地名中含有“泊渡”两个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邻水。

在颍上县夏桥镇,也有一个张泊渡村,村子紧靠颍河水,经过探访,小村庄经历的荣辱兴衰也与颍河息息相关

繁华远去

   11月22日,迎来“小雪”节气,皖北的村庄一下子进入了寒冬时节。地里麦苗有的露出了绿芽,有的还在沉睡。清晨,伴着几声鸡鸣,在张泊渡村,勤劳的人们开始忙碌,集市上已经有人在吆喝。

这个集市并不大,沿街门面大都是低矮的房间,看上去就知道有些年头了。80多岁的胡纪才老人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对于张泊渡村,他很熟悉。

在胡纪才的记忆中,由于此地紧靠颍河,大概是在民国时期,形成了渡口,时间长了,这里就形成了集市。集市最终演变成了村庄。

“虽然叫张泊渡村,但村里姓张的人家并不多,也许是当年有位姓张的人驾着一艘小船,在此摆渡,迎来送往,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胡纪才说,关于村庄名字的由来,没有人能说得清,只是有这个说法。

沿着颍左堤,来到了颍河岸边。雾蒙蒙的河面上,有运输船队在缓缓地前行。

“原来可不是这样,比这繁华多了。”看到眼前的场景,胡纪才老人忙解释。忆往昔,曾经的张泊渡村老街很繁华,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从渡口上卸货,或者上船。“主要是运输粮食,附近乡镇的人们,用太平车或者其他手推车把粮食运到这里,通过这个渡口运往外地。”胡纪才说,集市很热闹,各行各业都有,有开饭店的、理发的、屠宰户……在渡口每天都有50多人专门卸货、上货。当时张泊渡村发展成了一个商品集散地,过往客商也很多,被称为“小正阳”。

胡纪才用手指着远处的颍河,“小时候老街很繁华,主街道在堤坝南面,现在已经是河道。”胡纪才说,由于连年水患,河坝坍塌,主街道已经淹没在河水中。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

日军入侵

   便利的水运交通,给这里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残暴的侵华日军。1944年,日军乘坐轮船从渡口上岸,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灾难。

70多岁的官禄友回忆起他的父亲,就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受害者。“是的,在1944年麦子成熟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记事,听母亲说日军是从这里上岸,村民大都离开家乡避难,父亲为了看管家里的粮食等物品,没有离开,结果遭到日军的杀害。”官禄友带着颍州晚报记者来到日军上岸的遗址。

另外,颍州晚报记者在《颍上县志》中发现有文字记载,1944年4月,日军第四次入侵颍上,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残忍至极,田园村庄被糟蹋得惨不忍睹。

就在入侵一个月以后,抗日军队奋勇抵抗,歼敌900余人。1944年5月10日下午收复颍城,随后收复张泊渡村,最后收复杨湖镇,颍上全境光复。

说起日军侵略,虽然时间过去了70多年,但这段悲惨的历史张泊渡村的老人们依然铭记,他们也在把这段历史告诉年轻人,让大家牢记。

  迎来宁静

   日军被驱赶走以后,张泊渡村并没有迎来平静,解放前夕,土匪猖獗。“后来,有一大户人家训练联防队员,组建了一支骑兵,用来保护村民。”官禄友说,为了训练,专门开辟了40多亩地的训练场,训练场本来名叫“三座坟”,后来因为训练骑兵,改名为“马道孜”。

解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水运交通已经风光不再,虽然颍河依旧,但张泊渡村逐渐逝去繁华。

张泊渡村负责人说:“这几年我们也在谋求新的发展,颍河五桥从村里经过,高速公路出入口也在不远处,村里建了两个码头,谢桥和淮南的煤炭也从码头上运输,下一步要充分发展本土文化,打造美好家园。”

如今,走在张泊渡村,土地平旷,屋舍错落,看到的是宁静。远望,村里平整的土地上麦苗已经露出了绿芽,这是农民明年的希望。

颍州晚报记者 刘越越 通讯员 戴广运 杨颍 文/摄

新闻推荐

住院时太“寂寞”,他约来女网友见面

颍州晚报讯(记者储继明通讯员李浩宇)人们常说“做错了事,都是寂寞惹的祸”。这不,寂寞又“惹祸”了:一男子住院时,夜间感到“寂寞”,就约来女网友……不料,他们正在聊天时,被前来探望的妻子撞上了。近日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