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复活”老手艺
9日,82岁的李克其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在泉河桥北的出租屋里等待一名90后女孩。
老人是一名制箩手艺人,女孩是一家灯具公司负责人。
这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因为小小的箩有了交集--女孩向老人拜师,学习制箩老手艺,并准备将他的制箩技术运用到灯具创意中。
老人
卖了60多年的箩,买的人越来越少
灰衬衫,黑裤子,个头不高,言语不多。来自太和的李克其老人,在阜城走街串巷,卖了60多年的箩。他推着载满箩的自行车踽踽独行的身影,给很多市民留下印象。
老人的老家在太和郭庙,16岁就跟着一位姓宋的老师傅学习制箩。师傅曾带着他到河南洛阳制箩、卖箩,他8年没回过家。
上世纪50年代,李克其来到阜城,以卖箩为生,再把挣的钱带回太和家中,换取柴米油盐。一转眼就是大半辈子。“以前都是骑自行车卖,前年在泉河桥上摔了一跤,自行车骑不上去了,就推着车子卖。”老人说,他每月做百十个箩,每个卖10元钱,“现在买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时一天也卖不出去一个”。
每个月下来,老人能卖1000多块钱。去掉原料、房租、吃饭等开销,还能剩下五六百块钱。为能多剩点钱,老人很节省:早饭是一碗稀饭两个包子,中午吃碗格拉条,晚上“吃个馍、喝点茶”。
而最令老人无奈的,是他这制箩的手艺。因为挣钱少,子女们不愿意学,都外出打工,“会的人越来越少,真怕传不下去”。
女孩
想把制箩技术融入产品设计中
去找李克其的女孩叫秦廷廷,是一名90后,今年26岁。她在上大学期间,就曾参加过大学生创业大赛。2012年,她回到阜阳,在家人和亲友的支持下,创办了光普照明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遇到了李克其,她和老人之间擦出了“火花”。
“老人制了一辈子箩,手艺精湛,但这门手艺已经渐渐被时代淘汰。能不能把他的手艺运用到灯具中,制成原生态的产品?”有了这个想法,秦廷廷和公司研发团队交流后,大家觉得值得一试。
于是,秦廷廷向老人发出邀请,请他加入公司。“初步的想法是,聘请他做我们的技术指导。”秦廷廷介绍,他们打算把老人的传统制箩技术融入到吊灯、台灯灯罩等产品的设计中,制成原生态、独具风格的灯具产品。
其实,她的出发点不止这一个,“老人大热天东奔西走,风吹日晒,真的很不容易。我们也想给他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场所,让他不用再奔波”。
牵手
女孩拜师,让传统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9日,李克其老人抱着一捆竹篾和几卷纱网,应邀来到光普照明公司。秦廷廷带着他参观公司展品,流光溢彩的灯具,形态各异的灯饰品,老人看得很认真。
“师父,您喝茶。”在办公室,秦廷廷向他行了拜师礼。随后,老人向公司研发团队现场展示了箩的制作技术。“把箩制成吊灯灯罩,效果一定不错。”“也可以用竹篾编织成壁灯。”研发人员边参观边提出创意。
老人根据他们的提议,进行现场制作。一个“灯罩”制出后,大家眼前一亮,觉得挺有味道。“外边有些单调,可以加上一些图案,比如剪纸、绘画作品等。”有人提议。很快,剪纸艺人葛庭友被邀来“助阵”。一幅幅带有精美花纹、吉祥如意字样的剪纸作品贴上去后,灯罩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这次开端非常成功,事实也证明,传统手艺如果运用巧妙,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秦廷廷表示,她相信在老人的指导下,会研发出更多精美的灯具产品,她也相信自己能将这些老手艺继续传下去。
颍州晚报记者 刘培军/文 戴文学/摄
新闻推荐
琅琊警方集中退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