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科学认识“食疗药膳”

甘肃日报 2016-12-20 00:00 大字

科学认识“食疗药膳”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

“食疗”“药膳”民间流行

“湿气重”要拔罐,怕上火要喝凉茶。在岭南地区,凉茶铺子随处可见,用中药材熬制而成的二十四味、斑砂等各种凉茶,既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又是降火消暑的饮料。“食疗”“药膳”的出发点,正是百姓深以为然的“药食同源”。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疗疾祛病。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种中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

年,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种中药材在列。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种中药材。

然而,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何首乌,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

每逢秋冬,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发生多起中毒事件。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一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药食同源”有风险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应科学认识“药食同源”。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是正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中医有药疗也有食疗,比如食物红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的现代科学依据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说,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

赵立平等受访专家同时提出,“药食同源”实践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就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真实病例。

药材食疗三大误区

一些中医专家分析指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 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可以补气健体。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使症状加重。

滥用“药物食品” 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长期拿甘草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减低,百姓却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药材超量也可能产生副作用。”陈凯先说。

陈凯先提醒,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新闻推荐

p;  懂了闲钧小叶老师是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

懂了懂了闲钧小叶老师是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初来乍到,对学校教务处门口的那块小黑板有了兴趣。小叶发现,那块小黑板上经常写一些奇怪的通知。一天,他路过教务处门口,发现小黑板上有这样一则通知:今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