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忠,就是说真话钱宁

甘肃日报 2016-12-09 00:00 大字

忠,就是说真话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的领悟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的领悟,确实深刻。忠和恕,是仁之两端——人与人关系中的两个基本准则。如果说,恕是底线,那么,忠就是高端。

什么是“忠”呢?就是说真话。孔子说:“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如果“忠”,能不直言相劝吗?可见,所谓忠,就是能对别人说真话。

在孔子看来,说不说真话,是衡量做没做到“忠”的根本标准。

他说:“君子有九思”,其一就是“言思忠”——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达到了“忠”的标准。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首先反省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与人商议事情时是否讲了真话?子路问事君,孔子回答:“勿欺也,而犯之。”也是说,忠君之事,就是不要假话欺骗,宁肯犯颜直谏。

不过,忠之难,难在说真话。

首先,真话未必为对方所接受。俗话说,忠言逆耳。有时,言者诚心诚意,听者未必欣然。孔子于此深有体会。他说:“事父母几谏”——劝告高龄父母,就像是向君王进谏,即使不听,也要“劳而不怨”;他还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要好言相劝,劝不动时,应适可而止,不然会自取其辱。

其次,真话会给自己惹来麻烦。孔子一再告诫弟子要“慎言”,因为有时说真话的代价太大了。他以“殷有三仁”为例,纣王时的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贤良,皆因屡谏纣王不听,一个被逐,一个被贬,一个被杀。鉴于这些惨痛的历史经验,孔子提醒弟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万一陷入了危局怎么办?他说,发个违心之誓,喊两句口号,也是情有可原的。看来,孔子不仅讲原则,也讲灵活性。

尽管说真话难,在孔子看来,讲不讲真话,却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君子“讷于言”,但“言忠信”;小人“巧言令色”,结果是“巧言乱德”。

人与人之间的最好关系,是相互间能说真话的关系;一个社会最好的状态,是人人能说真话的状态。从历史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是否能说真话来衡量。

在君主制度下,明智的君王也会鼓励臣下“说真话”,当然,多数大臣也都学会了以说真话的姿态说假话,以表现对君王的无限“忠心”。那是一盘下了两千多年的棋,已成走不出的“死局”。

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写进了宪法,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为了保障人们说真话的权利,必须容忍他们说错话。真话未必都是正确的话,却一定是“真实的表达”。

不过,不要以为有了“言论自由”,就人人都愿意讲真话了,现实未必如此。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说假话而不说真话,倒不光是怕杀头坐牢,而是因为说假话的“回报率”有时要高于说真话。社会上,违心的拥护会比真诚的反对更能迎合领导;商业里,夸大的广告有时会比朴素的说明更能提高销量;生活中,会忽悠之人总比木讷之人更能混得风生水起。

人,不仅避害,还会趋利,人性如此。

因此,一个人既要不“避害”,还要不“趋利”,才能说真话,达到“忠”的境界。当然,反过来说,一个社会,如果说真话危险,说假话获益,那么,一定出了问题。假话盛行之时,“忠”便没有了,剩下的只能是“效忠”之类。假话的功用之一,就是测试人们是否愿意“效忠”,赵高“指鹿为马”,群臣附议,可谓一例。

今天,如果想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忠”于什么,不妨学一下曾参,也“三省吾身”:我说真话了吗?我想说真话吗?我能说真话吗?

(摘自《新民晚报》年8月日)

新闻推荐

【看法】别让取保候审沦为逍遥法外

【看法】别让取保候审沦为逍遥法外史洪举近日,陕西省榆林市几位市民网上发文,实名举报以传销罪取保候审的陕西横山女子艾清华在各地旅游,其朋友圈晒出多张在北京、西安、珠海等地景点的照片和小视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