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走进一个公园,或者干脆就在小区楼下,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有一个特殊群体的身影——为了和子女团聚,支持子女的事业,帮忙照顾第三代,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
随便走进一个公园,或者干脆就在小区楼下,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有一个特殊群体的身影——为了和子女团聚,支持子女的事业,帮忙照顾第三代,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故土,来到这座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有人给这个群体起了一个名字——“老漂族”。在外人看来,他们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对于一些“老漂”们来说,远离故土、漂泊他乡的个中滋味,旁人很难体味。
左手亲情右手乡愁,“老漂族”多为带孙辈
在享受天伦之乐同时,有不少受访老人说不太适应“老漂”生活;专家:“漂”得幸福需多方合力
老人们为何选择“老漂”?对于“老漂”生活,他们有何感受?……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在合肥走访了西园街道、望湖社区、锦绣社区、翠竹园社区等,并对100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老人中,近七成是(或曾是)“老漂族”,他们对“老漂”生活也各有理解,各有感慨。
调查“老漂族”背井离乡多为带孙辈
调查显示,近七成老人表示自己是(或曾是)“老漂族”的一员,或是离开故土来到子女定居的合肥,或是离开合肥去到外地。而促使他们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漂泊他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子女照顾孙辈,这一选项的得票率超过七成。
那么,老人们为何会成为“老漂族”呢?子女们提出请求和老人们“主动请缨”的都不少,均超过四成。
老人们能适应“老漂”的生活吗?情况或许并不乐观——只有三成多老人说“挺适应的”,剩下大部分老人都表示“一般”或“很不适应”。而不适应的原因中,最主要的依次是“生活习惯有冲突”“没有在老家自由”“周围没个能说话的人”“自己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老家隔得太远了,饮食和语言上最不适应。”来自湖南的陈大爷说。而来自农村的老罗,虽然在大城市“漂”了十几年了,但他仍然怀念农村的生活,出门就是熟人,说的都是土话乡音。
专家“老漂族”面临着多重心理挑战
在安徽建筑大学心理学教师、安徽首批幸福课职业培训师王健看来,背井离乡生活是一种经历,但是对于“老漂族”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是几乎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以成全孩子和孙辈,里面更多的是无奈和心酸。
这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从生活环境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农村老人还是城镇老人,跟随子女到异地他乡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会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较低,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调,郁郁寡欢,精神状态较差;其次,从人际交往来说,老年人年事已高,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圈子里,接触交往的都是陌生人,所以适应起来也较为困难,难免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第三,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角度而言,老年人生活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其日常的生活文化氛围,语言表达特点等与他乡有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多少会影响老年人的交流欲望,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漂”得幸福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针对“老漂族”的现实情况,王健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爱“漂流”老人的生活:第一,从子女的角度而言,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年人走出家门,多与社区、邻居及社会接触,扩大交往范围,丰富生活内容,提高交往频率,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社交需求;第二,从社区角度而言,当地的社区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活动、文艺娱乐活动如棋牌、广场舞比赛、老年大学活动等,宗旨是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第三,从政府角度说,应重视“老漂族”,做好兜底工作,比如在制度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老漂族”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到一系列公共服务。
总而言之,“老漂族”要“漂”得幸福,与千千万的家庭,与基层社区及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物人
有时难免有些不适应但大多数时候很开心
讲述人:杨大姐年龄:53岁“老漂”原因:带孙女,也为一家团圆
目前住在合肥望湖社区的杨大姐,今年53岁了,三年前,她从单位退休后,就从淮北老家搬到了合肥儿子家,帮忙照顾刚出生的孙女,同时也终于实现了家庭团圆——此前,杨大姐的爱人就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合肥。
刚来合肥的杨大姐还是有些不习惯,首先最让她头疼的就是合肥的道路比老家复杂。有一次,杨大姐要出趟门,开车时明明是按着指示牌走,可还是开错道迷路了,最后只得打电话求助亲戚,“合肥的路很有意思,有的路看着就是一条路,但却有好几个名字;还有的路改名字改得勤,叫人糊涂。”杨大姐说。
现在,儿媳才添了“二宝”,照顾大孙女的工作基本都交给了杨大姐。“就是围着孩子转”,杨大姐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而大孙女也十分粘她,前段时间她去云南旅游了几天,每天孙女都打电话哭着问“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每次孙女搂着我脖子,把小脑袋歪在我怀里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温暖。”杨女士说,来合肥后有时候觉得有些疲惫,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开心。
除了照顾孩子,杨大姐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社区开办了老人活动兴趣班,她就选择了学葫芦丝,交了一群朋友。“现在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还是会交给她父母带,我们老人也要有自己新的生活。”
物人
感情上当然思念家乡但还是要给子女帮忙
讲述人:陈大爷年龄:64岁“老漂”原因:支持女儿女婿工作,帮忙带外孙女
陈大爷今年64岁,老伴也已经61岁了,老家在湖南,退休后来合肥带外孙女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渐渐地适应了合肥的新生活。不过,对老两口来说,最难忘却的还是那口家乡的味道。
陈大爷的女儿小陈在合肥上大学,结婚后定居合肥,如今,外孙女已经3岁了,活泼可爱。为了让女儿女婿安心工作,老两口“主动请缨”,来合肥帮忙带孩子。
身为地道的湖南人,刚来合肥时,陈大爷还真有些不习惯,“本地人爱讲方言,我们有的就听不明白,闹笑话。”
另外就是饮食上,老家偏食麻辣,陈大爷的老伴也很会做菜,老人每次回老家,就会带很多干辣椒、辣椒酱等食材来,在家做饭时放上一些调味。有时候,女儿女婿也带着老人上湘菜馆,去品尝家乡美食,解解乡愁。
为了排解孤单,陈大爷和老伴还养了一只狗,早上带着孙女出门买菜时,也顺道遛狗,生活中又多了一分乐趣。
“从感情上讲,那还是老家好,人老了,故土难离啊!毕竟那里有熟悉的乡土气息,还有亲戚、老同事、老邻居啊。但是现在年轻人需要我们,也是力所能及的事,肯定要来支持。”陈大爷说。
好在,在合肥待时间长了,陈大爷也认识了几个邻居,有时候跟他们一起玩,打打牌下下棋,消磨时间,老两口也渐渐适应了“老漂”的生活。
物人
不仅要帮忙照顾孙子身上还有好几份“兼职”
讲述人:老罗年龄:62岁“老漂”原因:帮忙带孙子,打工帮衬孩子
每天早上5点,老罗的闹钟响起,他便起床去给小区做清洁;等打扫完后,时间刚刚好,孙子该醒了,他再回来做早饭,把孙子送去上学。这就是“老漂”老罗一天生活的开始。
老罗的老家在霍邱,今年62岁,原本独自一人在上海打工,老伴则与小儿子在家生活。这几年,大儿子在合肥结婚生子,无人帮忙带孩子,老罗只好离开上海,又“漂”到了合肥来。
老罗是个勤快人,到合肥后,每天给孙子做饭,接送上下学,看着孙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孙子上学的时间,他又为自己找了一份小区保洁的工作,天还未亮就要去打扫,趁着干保洁,还把小区垃圾桶里的废品分类收集起来,换些零钱。
下午有空的时候,老罗还会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给人短途拉货。一个下午下来,运气好时可以挣好几十块钱。
“孩子们负担重,我能干得动时就多干点,减轻他们的担子。”老罗说。
有空的时候,站在小区门岗处,看着小区的老人们打牌下棋,就是老罗最大的休闲了。
本组稿件由章丹丹王长林王栋徐莉蔡玉梅本报记者朱庆玲/文马杨/图
新闻推荐
“冯女郎”新标准——不能整容冯小刚为新片招募主演,初选后亲自面试
冯小刚为新片招募主演,初选后亲自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