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扁豆册页□作家随笔□

大江晚报 2016-11-24 00:00 大字

扁豆花,很妖媚。经查,果然不是中国种。

我觉得,曹雪芹一定会写到扁豆。

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作家,一定会比较在意扁豆。它铺天盖地的生长方式,它在你房前屋后的不离不弃,以及它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淡然,都会与你构成一种对话关系。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醉酒后误入宝玉房中,并且把“花障”,看成“扁豆架子”,颇为耐人寻味。

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哪一处是往哪里去的了,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走来。及至到了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便度石过去,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得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

“这里也有扁豆架子”。历史就这么残酷,昨天是匪夷所思,今天或许就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在清代,扁豆应该到处都是。因此,我觉得蒲松龄也应该写到扁豆。

“春半灰苔生旧圃,夏初扁豆上高棚。” 蒲松龄果然在《日用俗字》中写道。

王渔洋评蒲松龄《聊斋志异》,曾有诗云:“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这豆棚,无疑就有扁豆在其中。

扁豆生长,开花,结角,不特别招惹人,可以说是一种自在,如果这样还能引人注目,这当然是这种植物有它特别的地方。

孙犁有一篇很短的散文,题目就叫《扁豆》。他先写了普通的扁豆,很快就写到他上山打游击那会儿,在他的战友家见过、也吃过的扁豆,传神极了。

“他种的扁豆,长得肥大出奇,我过去没有见过,后来也没能见过。”“扁豆耐寒,越冷越长得多。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我在他家吃到的,正是这样做的扁豆。”这是革命的扁豆,除了孙犁,第二个人写不出这个味道。

这样说,当然有点儿绝对。那我们就来看看汪曾祺写的《扁豆》吧。

原来,真是文人的扁豆,林林总总,清雅淡泊,与孙犁的爽直而浓烈扁豆完全两样。

除了篱笆上长的,大画家笔下的扁豆,也是活色生香。

虚谷(1823-1896),俗姓朱,名怀仁,字虚谷,自号紫阳山民、倦鹤。他在《花卉蔬果册》(十二帧),可谓别具一格。两挂两种颜色的扁豆放在一起,就把一个人的欣喜一下子搁在了面前。画面中此情此景,犹如一幕戏剧,于这一个瞬间可以让人不禁思前想后,这就是功力,笔墨还倒是其次了。摘过扁豆的人都知道,童年时,撕扁豆背上的那一根筋是最有趣的一件事情。当然,扁豆如果很嫩,也就只需要掐头去尾。

扁豆刚从藤子上摘下来,放在篮子里,是一种样子。再清理一番,在水里淘洗干净,又是一种样子。剪成条状,清炒,或者,与鸡,与肉一起红烧,其样子,也都是特别的。

虚谷,很清晰地画出了扁豆做菜之前,必须要撕去的那根筋,可见,虚谷,也是对撕扁豆的筋,格外觉得在意的。扁豆,自有扁豆的特别处。

那么,齐白石呢?他连扁豆被摘之后,留下的蒂把,都画了下来。

就是自家门前屋后的扁豆,摘了几篮,吃了几顿,要数都能数过来。这样入画的扁豆,与生命的记忆有关。

有家国之痛的八大山人,会不会画扁豆呢?看看去。似乎没有。

但,此前的徐渭画过。他的《杂花图》卷,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原来,扁豆也可以如此铁画银钩、酣畅淋漓。

郑板桥很欣喜地写过扁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但,似乎没有画过扁豆。

晚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说到红豆:“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

这里,我不是谈论红豆,把这段话抄在这里的目的,是晚唐的时候,人们已经用扁豆来比喻红豆,可见扁豆十分家常,红豆未必常见,尽管王维早就写出了那么著名的诗《相思》。

不过,在四库全书的《资暇集》影印本中,“扁”字是写作:左边“禾木旁”,右边繁体“边”字。也就是说,如今的“扁”字,是形声兼备,形神兼备,而“四库”采用的字,就比较勉强了,也就是一个记录声音的符号罢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前的人对这外来的扁豆,也只是胡乱地称呼。

一说,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一说,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汉·晋之际引入,始载于梁代陶弘景(公元220-450年 )的《名医别录》:“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叶,主治霍乱吐下不止。”

那么,它是作为一种食物,还是作为药物被引进的呢?应该还是食物,因为它食如肉。

□  朱卫国

新闻推荐

湖南慈利“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宣判两名公职人员涉案 警示社会加强防范

湖南慈利县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引诱、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进行宣判,十余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在被刑事处罚的7人中,有5人案发时未满18岁;而在三名受害者中有两人未满14岁,一人刚满14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