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微信朋友圈购物的法律维权

安徽法制报 2016-11-10 00:00 大字

时下微信朋友圈里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所卖商品品类齐全,化妆品、保健品、食品、服装、手机、海外知名品牌代购等应有尽有,简直媲美淘宝。

双“11”到了,又是一个疯狂的购物季,“微信”朋友圈的“微商”经济又“火”起来,然而本想通过“朋友圈”买个放心的购物者们,真的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吗?

■微信朋友圈购物多

很多时候,“微信”朋友圈购物的都是熟人销售,价格低廉、交易便捷,大家认为都是朋友,应当值得信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种新型交易模式。

近日,《是真的吗》官微就微信朋友圈购物发起投票,结果显示:朋友圈购物也不完全是一片祥和,由于门槛低、商品质量无保障、交易维权困难等因素,朋友圈受骗案例逐渐增多。对此,有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醒称,“微商”存在于每个人的社交软件和交际圈中,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很难进行监管。现在利用“微商”进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诈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消费者应理性区分,多问多看多留心眼。

■朋友圈购物风险大

市民张先生曾通过朋友发的商品链接,进入一个名为“LL数码”的微店,购买了一部小米4手机,到货后觉得不妥,送检小米之家,手机验证为假货。类似张先生的遭遇,现实中比比皆是。而在微信朋友圈内买了一只某奢侈品牌手提包,收到货后发现是件高仿品,以及在朋友圈里买了质次价高的东西无法退货,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网上常见人吐槽。

微店不同于淘宝等网购平台,门槛极低,所谓“人人都可做微商”,也说明了商家大部分并不具备经营的相关执照和证件,产品的质量没有保障。“一部手机一张银行卡,无需插手货源甚至快递运送,只需动动手指,即可轻轻松松在朋友圈等赚钱”,这是很多人入主微商代理时最受打动的话。

朋友圈中的微商一般是经过层层代理,由上级代理商提供货物,根据订单自己给买家发货,或者直接将订单转交给上级代理发货,只从中抽取佣金。下级代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上级代理姓甚名谁,更不了解自己的货源供应商到底是何方神圣,就口口声声说着产品质优价廉,给家人朋友大肆推荐。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虽是从熟人处下单,但却根本无从得知销售方的真实身份,购买到假货、次货时,即使与朋友闹掰仍旧是追债无主,有不少网友表示经历了这种令人愤怒无奈的情况。

同时,微信朋友圈交易并不存在第三方平台监督,卖家直接沟通完成交易,买家一般也是采用直接转账付款给卖家,因此买家可能会遭遇钱货两空的尴尬处境。

■法律虽然支持但维权不易

小文就饱受朋友圈微商“三无”面膜的迫害,在卖家销声匿迹后,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但却屡屡碰壁。向相应微商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投诉,对方称无能为力;欲到警察局立案侦查,但因为涉案金额太小,最终无法立案,小文最终只能草草了事。

法律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微信朋友圈里的营销者没有营业执照,不是合法的经营者,很难监管,投诉案例并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解。微信朋友圈的商品交易,在法律上属于“偶发的民事交易行为”,可能基于朋友关系、信任关系、情谊关系等产生,由一般的民事法律来规范。买家遇到假货、违规销售等问题,可以依据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来维权。

但实际上,维权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原因之一是朋友圈本身是熟人关系链,消费者买到假货后,通常碍于情面只是淡化处理,选择法律维权的是少数;二是责任主体难以确认,查处难度大。利用微信销售产品门槛低,经营者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者所售产品名不副实,就算消费者对其进行举报,也存在取证难问题。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尽量减少在微信朋友圈购物。

消协和工商网络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醒称,“微商”不像大型电商平台那样,买卖双方都受第三方平台的制约和监管。“微商”存在于每个人的社交软件和交际圈中,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很难进行监管。现在利用“微商”进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诈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消费者应理性区分,多问多看多留心眼。

谨慎对待一些不法“微商”的新型营销手段,如果发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微商”,应及时留个心眼,保留聊天、交易记录等证据。此外,不要轻信未认证登记的“微商”,应到正规授权网店或实体店面购买商品,以免上当受骗。

·李德勇·

新闻推荐

生志愿者与受灾学生同唱一首歌。 郑生发摄

▲在抗洪抢险灾民安置点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民警、大学生志愿者与受灾学生同唱一首歌。郑生发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