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互联网+智慧养老 让老人生活更舒心 ——西安市民居家养老的未来方向

西安晚报 2016-10-09 00:00 大字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互联网+”,都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社会话题,而将两者关联在一起,未来会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哪些帮助?重阳节前夕,记者在雁塔区、莲湖区、碑林区分别走访了三户老人家庭,探访他们各自不同的居家养老方式。

90岁彭仲平老人

受访者 1

家政员住家服务 24小时照料生活起居

走进雁塔区电子城的彭仲平老先生家,宽敞的客厅、餐厅被收拾得一尘不染,厨房里正响起搅拌机的声音,这是家政员鲁红英正在用枸杞、葡萄干为老人制作营养酸奶。

彭老先生今年90高龄,从外表看老人身材魁梧,精神状态也不错。但老人的儿子彭亮告诉记者,因为父亲年事已高,近两年来已经不爱与人交谈了,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自从老伴去年离世后,彭老先生的大小便也渐渐难以控制,每天换洗的尿垫子至少四五条。

以前,家里通过私人关系从农村地区找了一个熟人当保姆,可去年年底,保姆因个人原因辞职了。当时已经快过年了,彭亮和三个妹妹一边轮流值班照顾老人,一边通过网络找到家政公司,希望尽快找到一名适合的家政员住家照顾老人,一解燃眉之急。这才找到了家政员鲁红英。

“当时本来只是打算临时能找来一个家政员就不错了,没想到,她一来我们一家人都对她十分满意。”彭亮说。彭老先生身患高血压、心脏病,除了每天必须按时吃药,吃饭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所有餐食都要用搅拌机打碎了一口一口喂,而且还得讲究营养搭配,有益于老人的心血管健康。照顾老人是鲁红英的专业技能,从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到买菜做饭、营养配餐,从拿勺子一口一口喂饭喂药到搀扶老人行走、给老人拍背按摩,甚至清理粪便、清洗床褥,她都没有抱怨过一句,总是抢着干活。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干家政的,这就是我的事。”现在,鲁红英和彭老先生一家相处得十分融洽,有时她还带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看望彭老先生,让老人高兴高兴。

彭仲平老人家中居住面积相对宽敞,子女们也都很孝顺,又在网上顺利地找到了专业的家政员鲁红英,老人在家养老得到了全方位悉心照料。

受访者  2

85岁的黄老太太和老伴

住进离家不远的智能化养老“新家”

然而,找到一名好的家政员,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家住莲湖区玉祥门的老太太黄兰(应受访者要求化名),今年85岁,5年前被查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5年来,她的病情愈加严重,以至于现在连老伴、儿子、女儿、孙子都不认得了,常常自言自语,说话声音小到谁都听不见,言语模糊不清。

在黄兰患病的前几年,孩子们请了家政保姆住家照料,可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黄兰的病情愈加严重。每当过年过节、农忙时节,保姆回去休息时,她的老伴就得亲自买菜做饭,可她的老伴也已有86岁高龄,照顾起来十分吃力。子女虽在西安,可也要忙于各自的家庭、工作,能够挤出来照顾父母的时间并不多。

“我们雇过保姆,也在儿女家轮流住过,但总是觉得不方便,不是长久之计。”黄兰的老伴坦言。去年9月,喜爱接受新生事物的他,在西安老龄产业博览会上了解到一种适合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独老人、残疾老人的养老模式——社区家园式智能化养老模式。

这是一种区别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它的做法是在城区大型住宅小区内租用一处面积较大的单元住宅房,至少是三室两厅的格局,作为养老小家庭。每个养老小家庭可以居住5~6位老人,由两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24小时照料。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疾病康复、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内容。经与儿女商量之后,黄兰夫妇俩都住进了养老小家庭里,地址就在热闹十足的北关十字。

与远在郊区的养老机构不同,这种养老小家庭就在市区,离老人家住址不远,方便子女探望,周围有公交车站、超市、银行、医院等,周边的生活氛围跟在自己家里一样。

要说与自己家的不同,那就是智能化。老人身上携带的心率血压监测器、GPS跟踪腕表,老人床头的呼叫器、刷卡机,以及各个居室的智能摄像头,组成了一个小家庭的养老网络,统一连接至远程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子女手机下载的专用APP软件,可随时随地了解父母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清楚地看到老人是几点几分吃的药、心率血压是多少,还可以看到老人在屋内活动的视频画面。

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每天出门下楼活动,可戴上GPS腕表,走到哪里都能在网络地图上显示出来,一旦走出了系统平时记录的生活半径,网络地图系统还会自动提醒。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员们则会为老人按摩、擦洗、翻身、换尿垫等,或扶着老人在室内行走活动。到了吃药时间,护理员定时来到床前喂老人吃药,之后再拿出老人的个人专用卡在老人床前的刷卡机上刷一下,由系统自动记录巡视时间、喂药时间。

在菜单上,记者看到老人们当天的早餐是牛奶、花卷、鸡蛋、素炒菠菜,午餐是米饭、肉末炒豆腐、枸杞芹菜炒香菇、胡萝卜小炒肉、老鸭萝卜汤,晚餐是绿豆粥、农家孜卷、凉拌豆腐皮、素炒花白,下午和晚间还各加一次水果。

黄兰的老伴说,现在由专业的护理员24小时照料黄兰,他的压力轻了很多,每天在“家”里看看书报、电视,他还会自己下楼锻炼一会儿。逢年过节,儿女来探望,原单位老干处的领导来探望,现在都直接来养老家庭探望夫妻二人了。

黄兰夫妇所在的养老家庭里还住着一位“年轻”的刘先生,今年才64岁。他因为突发脑血管疾病住院急救,出院后行动不便,右侧胳膊和腿脚需要进一步康复锻炼。当时,女儿在北京生孩子,母亲前去照顾,儿子大学毕业上班没多久,家中没有人能在身边随时服侍,他也就住进了养老家庭,每天定时由护理员搀扶他行走锻炼,一日三餐也有保障。“在这里有专业人员帮助我进行康复锻炼,比在家里锻炼强多了。”他说。

据了解,这种新型的社区家园式智能化养老家庭,是去年3月由莲湖区残联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创办的,目前在莲湖区共有7处。该机构的负责人薛梅是一名80后女性,也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西安市大学生创业代表。她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居家养老将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让老人们切身体会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社区家园式智能化养老家庭与机构养老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大大节省了机构养老的基建和各种配套的费用,投入相对较小,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更能符合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居家情结。

受访者 3

年过八旬的王文涵蔡凌晓夫妇

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人员随叫随到

同样青睐居家养老的还有王文涵、蔡凌晓夫妇,他们居住在碑林区西北大学社区。这对年过八旬的教授夫妇依赖的居家养老方式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小刘、小王,你们来了,快进屋里来。”见到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刘益榕和王道菊,蔡凌晓老人赶紧招呼两人进门。说起来,他们已经相识一年多了。服务站就设在西北大学社区里,与两位老人的家只隔了两栋楼。老人有三个女儿,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厦门,还有一个虽在西安,可住得并不近。唯一一个在西安长大的外孙女考上了美国的名牌高校,多年前就远赴重洋。可以说,老人身边的亲人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女婿。

2014年冬天,当时83岁的蔡凌晓住院,腰部动了大手术,回家之后很久都无法起身,更别提正常生活了。老伴王文涵比她还大三岁,虽腿脚方便,但也身患多种心血管疾病。女儿除了亲自照顾母亲,还请了保姆在家,总算是熬过了最初的几个月。当时,由碑林区民政局搭台引进社会机构成立的西大社区养老服务站正式启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就成了蔡凌晓家的常客。

“不管是推我去银行取工资、去医院就诊,还是帮忙抬东西,只要我们打一个电话,他们很快就来家里了。”蔡凌晓说,在提供生活帮助的同时,养老服务站更给老人们的心里带来慰藉。服务站门口的两张桌子,就是老人们最喜爱的聊天场所。

据西大社区养老服务站站长刘益榕介绍,西大社区共有32栋楼1500户,70岁以上的退休职工有400多人,再加上同龄的职工家属,老年人数众多。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组织老人公园散心之外,服务站还为独居老人提供了钥匙托管等免费服务。老人将自家的门钥匙存放在服务站,万一夜间突发心血管疾病,老人们通过关护通手机一键呼叫服务站,夜间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就会立即通知120,同时拿着老人家的钥匙前去开门,争取抢救时间。

同时,一些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老人还可以选择陪护就医、外出用车、家政清洁等低偿服务,每小时费用20元;如果在家不想做饭,打个电话预约一下,服务站专门为老人配制的营养套餐就可以准点送到家,一份四菜一汤的套餐13.5元。

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田新社介绍,对于特困老人群体,近年来,碑林区民政局推出三无老人基础保障行动,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为部分特困老人、失能老人购买康复护理服务和家政上门服务等。像西大社区这样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已在碑林区的7家社区建成使用,均是由政府、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管理,引入社会力量承担专业服务,调配养老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碑林区民政局在南沙社区成立的碑林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协调管理7个社区服务站,依托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提供专业人员、专业设施,引进智能化的养老系统,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掌握老人的实时动态、需求,便于统一调配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新闻推荐

奥运冠军林丹 被爆在妻子孕期出轨 林丹回应对家人道歉

被誉为体坛模范丈夫的奥运冠军林丹,昨日上午被爆出在妻子谢杏芳怀孕期间出轨。到了昨日下午,林丹通过微博作出回应,他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对家人道歉,要说声对不起女主角是一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