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王益区: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铜川日报 2016-10-14 00:00 大字

通讯员 王晶 宋蒙

“让贫困群众居者有其屋,致富有门路。”王益区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最温暖的回答。

10月,随着一场场秋雨,气温骤降。在王益区黄堡镇马村,贫困户颜小宁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样担心冷屋子透风漏雨。

颜小宁和妻子都是聋哑人,之前一直借住在低矮、破旧的土房里。区上得知他家的情况后,迅速将其纳入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中,今年9月,他们和黄堡镇其他55户贫困群众一同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公开摇号,即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做梦都想不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颜小宁激动地打着手语告诉大家。

走进王益区黄堡镇新镇区,新落成的健身广场、贫困群众的新房屋、笔直宽敞的道路……无一不展示着贫困群众生活悄然发生的嬗变。“决不让一名乡亲在小康路上掉队!”脱贫攻坚作为王益区的“一号工程”,困难群体的冷暖时刻记挂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心间。全区自上而下树立脱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紧盯全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从一村一户的实际出发,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脚步铿锵,奋力前行。

王益区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区上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层级建立了“指挥部、指挥所、作战室”,绘制三级巩固脱贫攻坚作战图,实现挂图作战,构建了指挥作战体系。夯实“1+3+N”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印发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将巩固脱贫成果抓紧、抓牢、抓细、抓实;制定了《王益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清单、措施清单、任务清单》,细化明确了各镇办、部门工作任务。整合市、区、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力量,为全区13个贫困村组建了以“第一书记”为领头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市、区38个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为468户巩固脱贫对象确定了308名科级领导包扶、一包三年不变。依托五个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贫困户”的“六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探索实施“113357”工作法,即1个工作机构,1个工作方案,3个扶贫队伍(驻村联队、农技队伍、农企联盟),3个精准措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5个扶贫模式(产业托管、等单生产、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反租倒包),7个扶贫产业(畜禽养殖、果蔬生产、中药材种植、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劳动就业),确保全区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今年以来,全区大力实施产业增收、移民搬迁、救助供养、教育扶贫、健康保障五大工程。区农林局加快壮大省级黄堡,市级塬畔、韩塬、秦安和区级黑池塬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园区产业项目优先倾斜到脱贫村。区上将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逐步推行十三年免费教育;区教育局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实现助学全覆盖,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区文广局加快休闲观光和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孟姜塬姜女故里、山水王家河、义兴农耕文化展示、军台岭红色旅游4个3A级景区,每个景区至少带动500人在景区就业。区发改局建立项目库,整合项目,重点向脱贫村和年度拟建的美丽乡村倾斜。区人社局实施公益岗位特助行动,全区公益岗位三分之一安排给贫困群众,从事景区服务、保洁、护林、治安巡防等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468本民生台账,50多个区级部门、千名党员干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贫困学生资助、医疗卫生服务等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兴办惠农实事2000多件,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就业、就学、致富等问题,不让一村一户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新闻推荐

我国儿童滑梯和秋千产品有了联盟认证规则

新华社上海10月21日专电(记者吴宇)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近日在上海发布《无动力类游乐产品联盟认证规则》,借鉴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对关系到儿童生命安全的滑梯及秋千产品的质量及其生产企业的持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