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谦让探花,青史留名

新安晚报 2016-10-13 00:00 大字

张若霭《五君子图》

张廷玉一生除了原配妻子之外,还娶过五个侧室。几个女人一共为他生育了8个儿子,其中长子、三子、八子早夭;四子生平不详,其余几个儿子在事业上均有建树。这里,我们详细说一下他的次子张若霭。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张廷玉次子张若霭在科举的漫漫征程上,从乡试、会试一路走来,顺顺当当,最后进入朝廷举行的殿试阶段。

殿试的规矩,是主考官先将参考举子的试卷审阅后密封,呈送皇帝,由皇帝最后审阅定夺。张若霭在答卷中,有这样的见地:“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当雍正皇帝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感到遣词古朴,有理学风味,认为这名考生具有“古大臣之风”,便将这份试卷提为一甲三名,即探花。

拆开密封纸条,考生姓名为“张若霭”,是张廷玉的第二个儿子!雍正皇帝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意在让张廷玉高兴一下。

毕竟这是一个好消息,张廷玉当时已是军机大臣,权势显赫,面对儿子的优秀才气与名气,作为家长,他一阵喜悦之后,忧愁爬上眉梢。

身为朝廷要臣,儿子考中进士,成为探花,一来对年轻儿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利;二来天下举子又将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军机大臣儿子考中探花”的话题?儿子真的有本领,有才华,名次差一些,何愁日后不能发展?思忖再三,他认为皇帝的这一钦点有所不妥,于是他要求面见皇帝,请求皇帝允许他的儿子“让出”探花,让儿子中二甲、甚至三甲比较合适。

雍正皇帝听了张廷玉的面呈,虽然感到张廷玉有谦让之大度,但仍旧颇为不屑,因为举子科考以及成绩评判,是有严格程序规定的,并非举子的父亲想让儿子第几名就第几名。名次差的想往前赶,不可能;同样,名次高的想往后退,也不可能,这是成绩、程序使然。

鉴此,雍正皇帝说:“你儿子名列探花,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张廷玉坚持礼让,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已为荣幸!”

雍正皇帝说:“张家尽忠积德,有此优秀子弟,高中一甲,人所共服,当之无愧。”

张廷玉是真心谦让,见皇帝不同意更改,言辞更为恳切,说:“皇上至公!但臣家已备受恩荣,求皇上怜臣一片真心,愿让出一甲之荣,给予天下寒士。若君恩祖德佑护臣子,给我儿留些福份,以为将来上进之资,更为美事。”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雍正皇帝见张廷玉“情词恳切之至”,终于勉从其请,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殿试一甲,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按惯例,成绩公布之后,立即授官,多为翰林院修撰,或编修,是进一步升官的重要平台。二甲的名额不定,考中二甲的进士,需选庶吉士之后,方可授官,时间需要好几年,而且多授地方官。

此次殿试结果公布之后,雍正皇帝为此事专门颁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圣旨曰:

今日诸臣进殿试卷,朕阅至第五本,字画端楷,策内“公忠体国”一条云:“僚采之际,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广而至于百司庶职,何莫非臂指手足”相关数语,极为恳挚,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置一甲三名。诸臣皆为允当。及拆号,乃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朕心深为嘉悦,盖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终始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因遣人往谕张廷玉,使知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乃张廷玉进见,再三恳辞,以为普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想望鼎甲。臣蒙恩现居政府,而臣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之至。朕以伊家忠荩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跪奏云:皇上至公,诸臣亦无私曲,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衷。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陈奏之时,情词恳至,朕不得不勉从其请。着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以表大臣谦谨之诚,并昭国家制科盛事,令普天下士子共知之。

真的,张廷玉硬是将儿子的第三名让给了第四名,使本来的第四名变成了第三名,在中国几百年的科举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主观上,张廷玉偶因一让,在客观上却使儿子未出仕而名气大噪。

皇帝都能接受张廷玉的恳请,做儿子的,张若霭当然能理解为父之心。按照惯例,二甲进士需要进入翰林院学习,称选庶吉士,两三年之后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封官,但多为地方官,但张若霭未完成庶吉士学习,便特授编修,即任官京城。后来,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总之,是个一帆风顺的大官。所谓“舍得”,有舍有得,此之谓也。

□本报记者丰吉

谦让,在桐城张英一脉,除了世人皆知的“六尺巷”故事,张氏子孙一贯奉行。当两人为争抢一秒而闯下交通事故时;当两人为争一口气而大打出手,痛悔“冲动是魔鬼”时;当某个贪官因贪得无厌而要身陷囹圄时,才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后悔的人在事发之前,只要对照一下桐城张家流传下来的谦让之镜,便会幡然悔悟。然而,大凡世界上的“悔”,都产生在事后,所以才有“后悔”一词。经常听人们叹怨:世上没有治疗后悔的药!有哲人说过: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世上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能成为伟人。可见,要减少人生中的后悔,应当减少人生中的欲求。然而,天下攘攘,芸芸众生,当人们面对名与利的诱惑时,要减少欲求,又需要什么样的涵养和心态呢?以张氏的谦让作镜子,便是极好的清心剂。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老宰相张英在《聪训斋语》卷二中留有“世家子弟处世之道”的家训,谆谆教诲其子孙道:“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此语出自《新唐书·朱仁轨传》,原语为“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前面一句,是说即便一辈子遇人就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后面一句中的“畔”,是地界,也就是说,与别人田地相连,遇有争端,一辈子把所有的地界都让给别人,也不至于失去一段。

朱仁轨经常用这句话教诲其子弟礼让别人。总共百字左右的“传记”中称他“隐居养亲”,人送“孝友先生”。他的弟弟则是唐朝历史上的名人——朱敬则。朱敬则(635~709),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武则天称帝之后,朝中秘密告状一时盛行,导致当权者肆意诛杀大臣。朱敬则进谏武则天,有效地阻止了这股逆流,成为武则天时有名的宰相,但终因性情耿直而触犯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其人为官清廉,据说辞官归乡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享年75岁。

作为宰相,张英对历史上历朝宰相的生平事迹不可能不关注,朱敬则兄弟的有关记载,张英应该是知道的。他引用“古人言”来教诲子孙,事实上就是用宰相“家语”来教育子孙。

人的一生中会有多少次相遇?人生中的相遇,本来是一种缘分,但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不视之为“善缘”的人。你不让我,我何必让你?你既不让我,我为什么偏偏要让你?等等。放眼时下,有多少交通事故由此而起!何时在“交通事故易发地段”或行人车辆集中的地方出现这样一句标语——“终身让路,不枉百步”?心存这句话,又可化解多少交通事故、人间是非?

张英还这样教育子孙:“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尧舜,大圣人,史称其‘允恭克让\’;孔子门人,称孔子‘恭俭让\’。让,有益无损。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

这是说世俗之人对待礼让或谦让,往往不是自己不想这么做,而是担心这么做了之后,被让之人会因此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为了杜绝此情,干脆就不谦让。也就是说,这些“世俗之人”,将可能会出现的“担忧”,当作其真实不谦让的理由,认为“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尊长之辈教育晚辈“无多让”。对此,张英痛心疾首,说:“此极为乱道!”

张英说,人自有天理良心。自古以来,“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晦,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忍让可以消灾”,张英归纳得多好啊!

如今,常常听人叹悔“冲动是魔鬼”,这往往是不讲忍让者的幡然悔悟。张英父子的说理,从来不抽象空洞,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常常以切身体会说解其事。张英教育子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他在刑部当主事时,历时五十天,发现呈送而来的大要案件,起因几乎都是小事。张英说自己活到五十多岁,从来没有受过小人之欺侮,原因何在?就是他有一大法宝——能尽早“转弯”。什么叫“转弯”呢?张英说,每每想起眼下的各种事情,能先受得小气、忍一忍、让一让的,从来不会受大气;忍一忍、让一让,吃了点小亏的人,从来不至于吃大亏。“我这一辈子得益于这样的事情很多”。

遇到事情时,绝不要想占便宜。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就是说,如果按照个人的利益得失而行动,会招来很多的怨恨。因为一旦有便宜,那么,这个便宜便是大多数人想争得的;如果这个便宜让你一个人独占了,那么,那么多想占便宜的人,便都会埋怨你;如果这个便宜你放弃了,那么,那么多的埋怨便无从谈起。就此而言,一个终身失去了便宜的人,就是一个终身得便宜的人。

张英还就“谦让”问题,专门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为贫穷人着想,称:从世俗观点看,富贵人家子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按理说,我们不应该被别人所欺侮,因此,遇到一点点别人的反对,便愤愤不已,自谓:我是何等人,彼人竟敢如此对待我!加上身边的人,可能也不知义理,顺便用一两句话予以挑逗,于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便“义愤填膺”,奋不顾身,丝毫也想不到富贵人家往往是众矢之的,群妒之媒!

民谚说“一家温饱,千家怨愤”。因此,张英告诫子孙应该经常这么想:我所得到的、非自己创获的,已经不少了;彼人本来与我一样,同生天地之间,有的与我是邻里,有的与我是亲戚,大家本应该都是平等的,而眼下却如此不称心,我如果不让他,他难道愿意让我?富贵子弟们应该常存此心,深明此理。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心平气和,即便有不如意的事、不顺耳的话,都应当视为浮云行空,与我无关。子孙们应该把这种境界视为热火世界中的一帖清凉散!

可见,桐城张家人的礼让或谦让品质,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家教”使然。

新闻推荐

百度遭撞库,50多万账号被盗部分账号网盘内被塞满黄片;落网“黑客”竟是以卖渔具为生

部分账号网盘内被塞满黄片;落网“黑客”竟是以卖渔具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