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官员为什么辞职
非语:把才华用对地方,才是大的智慧。
追求自由,回归自然
陶渊明其实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在晋代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陶渊明年轻时,多次做官,也多次辞官,史料里就记载了四次。最后一次做的彭泽县令,原因是为生活所迫,不过,但在县令的位置上,他只干了80多天,然后,就挂冠而去。
直接的动因,是州里来了个督邮来检查工作,需要去认真接待,陶县令很不爽,说了一句“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工资,就向这种小人物低头弯腰?!”然后,就递了辞职信,毅然决然地走人。那一年,他44岁。
他辞职后,没有说“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而是回乡当了农民,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体制内。他业余像余秀华女士一样,写点诗。不过,他也不像余秀华那样,写爱情诗,而是只写自己的生活,比如,采菊;比如,饮酒。
有人说,他辞职的内在原因,是工资收入太低,月薪只有五斗米,最多相当于现在千把块钱,最重要的是,他又不会贪污受贿,可能连灰色收入也没拿。不过,从他的诗里看,他是向往自由,特别喜欢山水与田园生活。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留下来的诗歌文章里,从来没有说过官场以及官场人物的坏话,也没有发过牢骚,可见,他辞职并非受排挤、不得志,甚至遭人迫害。我们有理由坚信,他是为了自由——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即便过得苦一点,精神世界是愉悦的。
正因为如此,千古以来,陶渊明一直受人颂扬。
独立思考,著书讲学
李贽是明朝人,出身小商人,少年时就显示了独立思考的性格,常常有不同凡响的言论。
后来也是出于生计,走进了官场,51岁,熬到太守。
三年任满,便执意辞职,虽然政绩蛮好的,虽然上级对他也不错,虽然升迁也还有希望。
但他有太多的见识,需要去著书,去讲座,去交流,去辩论。官场约束太多,耗时耗精力,必须辞。
辞职之后的李贽,写了很多观点与众不同的文章,他自己也知道,这些文章会被列为禁书,如果不藏起来,就会被烧掉,所以,他给自己的著作取名《藏书》和《焚书》。
他的影响很大,粉丝很多。后来惊动了朝廷,坐了班房,76岁,在牢里用剃须刀自杀。
李贽是传统社会里最有批判精神、最有独立思想的文人。可惜,这样的人,在明代凤毛麟角,要不然,那时就可以来一场“启蒙运动”了。
与时俱进,变换职业
范蠡是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商人。他先是帮助几近亡国的越国国王勾践,用各种手段,打败强劲的敌人——吴国;然后,他没有接受勾践的封赏,而是辞去官职,隐身于民间,江湖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最让人艳羡的有两条,第一,经商而成为超级富豪;第二,身边带着美女西施。
这“财色”两条,是多少人梦魅以求的呀!可是,从来没有人达到范蠡的高度。
因为,他的财富,可不是什么“福布斯排行第一”、“世界首富”这些词儿所能形容的。人家是商人鼻祖!又称“商圣”。传说为他所著的《商经》,为商人第一“经”!
他的美人,那也不是哪个明星所能比的,人家西施可是千古第一美女,简直是“美女”的符号啊!
此外,传说范蠡还是大慈善家。真正的大商人,都是大慈善家。
史书上都说,范蠡辞职的原因,是怕勾践将来忘恩负义,因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其实,深层次原因,是范蠡知道,和平时期,不需要他这样的政治谋略。只有改弦易辙,把谋略运用到商场,才能发挥作用。
明白时势,把才华用对地方,才是大智慧。
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
张良是大汉朝开国天子刘邦的首席谋士,刘邦能成为皇帝,张良功居第一,地位在丞相萧何、大元帅韩信之上。
刘邦对功臣大封赏时,让张良挑最好的“三万户”。可是,张良居然递了辞职信。
史书上也喜欢把张良的辞职原因说成是避祸,即避免“狡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因为事实上韩信等功臣后来也确实被诛杀了。
不过,张良当时辞职的理由,却明明白白地写在辞职书上,有两条:第一,我恨暴秦,所以才跟着你刘邦;现在,我的目的达到了。第二,我还有我的事要做,我要跟着我的神仙师父黄石公到深山里静修。
最后,汉高祖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不过,仍然给他封了个“留侯”——食邑五百户(就是有五百户人家的税租都给他),因为修炼也好,养家也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他的这种经历,为后人创立了一种模式: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
许多人认为,张良后来是成仙了的!
不过,不管张良有没有成仙,反正他后来是过着神仙似的日子!
张良给我们的启示是:功名富贵一转身,就是神仙日子。只看你愿不愿转!
周非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9日从公安部获悉,为有效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经半年多的缜密侦查,公安部近期组织辽宁、四川等25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对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