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评·“空白地带”折射“标准之痛”
胡旭
近年来秋冬季节雾霾多发,防雾霾口罩正在成为人们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必备用品。 11月1日,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将正式实施。口罩作为一种防护型产品,之前只是在一些特定行业领域和特殊作业环境下使用,其相关标准也都是针对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标准。此次针对大众消费者逐步升温的防护需求,及时出台国家标准,可谓针对消费者“痛点”对症下药。但遗憾的是,这个标准不适用于儿童,结果让需要受到更加严格防护的儿童成为最不应该存在的“空白地带”,成了这套标准最大的“痛”,也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对于供给端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来说,标准是行为之范,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性要求。标准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产品和服务质量就会越来越不“靠谱”,进而陷入行业性危机。国内乳品行业曾因行业标准显著低于国际标准而引发轩然大波,过低的标准对整个行业的质量管控产生了负向激励,致使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迄今仍未完全摆脱阴影。而对需求端的消费者来说,尽管部分行业标准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还是把标准作为最具公信力的参照系。由于没有标准可循,目前线上线下各渠道销售的儿童防雾霾口罩成百上千种,让广大消费者深深陷入选择的焦虑与无助之中。
对于儿童防护口罩的标准空白,标准制定部门的解释是,这主要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验数据积累还有待完善,特别是缺乏配戴口罩造成的呼吸阻力对儿童成长影响等重要的医学数据,所以,在标准编制时就采取审慎的态度。尽管这种严谨态度是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我国《标准化法》第八条明确提出,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消费者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以消费者最迫切、最急需的利益诉求为导向,是制定标准的根本宗旨,也是标准化法的立法精神本源。尽管存在“缺少数据支持”等客观理由,但是理应尽快从材质的绿色环保、工艺的洁净安全和产品的防护性能和舒适度要求上尽快制定底线性、强制性的要求,才能最大程度上排除安全隐患、保护儿童健康。
从儿童防护口罩沦为标准的 “空白地带”这一尴尬现状来看,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消除不应存在的标准“盲点”“痛点”“空白点”,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理应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急务。
新闻推荐
15人遇难18人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