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到白发 一对伉俪的教育人生 ——记咸阳中学支教老师赵连惠和叶元凯
图为叶元凯和赵连惠合影。
本报记者 孟丽君
“我们这一辈子,最欣慰的事就是做了教师。”84岁的赵连惠和85岁的老伴叶元凯感慨道。两位五十年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为了支援西北教育事业,放弃东部优越的环境,自愿来到陕西,在咸阳中学教书育人四十多年,为咸阳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为支援教育放弃家乡的优越条件
赵连惠与叶元凯本是同班同学,1955年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响应党支援西北教育的号召,来到陕西。叶元凯被分配到陕北米脂中学,赵连惠被分配到咸阳中学。结成伉俪后,叶元凯于1959年调入咸阳中学任教。据赵老师说,虽然来到这里已经做好了各种吃苦的心理准备,但真正扎根之后才发现,原来吃不到米饭才是最大的困难。一直到今天,已经在咸阳生活了几十年的他们,依然是以米饭为主食。而那个年代,在政策对南方人的特殊照顾下,他们一个月也只能领一斤大米。为了多吃一顿米饭,到饭馆去排很长的队,买一份菜可以配一份米饭。而曾经在陕北待了几年的叶老师,在陕北只吃了一顿米饭。
情景式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成就
作为俄语专业的教师,在教了十年俄语之后,改教英语。赵老师只是初中学过英语,基础不足,她一边自学,一边教学生。而据66届的学生宋光辉回忆,赵老师教学非常生动,像“进来”这个词提问的时候,如果有同学不会,她就让同学从教室外敲门,以情景的形式来演绎,不仅敲门的同学记住了,全班的同学也因为这个情景把词记牢了。两人都是学校的业务精英,荣获了多项荣誉。由于在外语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卓越成就,叶老师还曾经荣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在两人的小书柜里,有一整排书分别是由两人参与编写的,共六十多本,凝聚了这两位伉俪夫妻对教育呕心沥血的奉献。
最大的幸福学生一直记得你
直到如今,赵连惠老师还与她的第一届学生保持着联系,今年从外地回来后,不断地有不同届的学生邀请她参加同学聚会。近80岁的学生与80多岁的老师共处一堂话当年,别有一番趣味。见到她,很多学生都会来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些年,有学生送来自己写的书,也有学生送一些代表心意的礼物,而让赵老师念念不忘的是一位送一小袋枣儿的学生。那一小袋枣儿是那位学生从很多枣儿里面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据她曾经的学生说,赵老师不仅教的好,对学生也像大姐姐一样,有人生病躺在宿舍,赵老师会熬了粥给端过去。学生们是打心眼儿里敬爱她。不仅与学生友好,几十年来跟学校的教职工也从未红过脸。她的学生宋光辉骄傲地说,你去咸阳中学随便问,提到赵老师的名字,没有不知道的。
叶老师也是深受学生爱戴,有位学生王智钧专门为他作了一首诗“访俄致贺起旋风,或谓师从莫大生。色正音纯东主誉,情深意重贵宾诚。卷舌久违羞黄鹂,北地重飞羡大鹏。抱佛临时功底在,心驰渭水叶元翁。”
四十多年的教学,两人教过的学生早已过万,桃李满天下。学生中有外交官,有医学专家,有著名设计师,有飞机制造师,当然还有无数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当他们走在街头,或办什么手续时总不断地被学生认出,并报以亲热的问候和温暖的笑容,让一辈子奉献教育的老夫妻心里暖暖的。
赵老师说:“教育是一份培养人的工作,你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学生从你的言传身教中受到一点影响,也许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影响,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有些事我觉得是自己的本分,但是学生会一辈子把你记着,很让人感动。”从青丝到白发,赵老师和叶老师为咸阳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也影响了无数人,也许这种潜在的影响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伟群记者辛建斌)近日,秦都区教育基金会拿出72000元,帮助24名大学新生实现大学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充分体现了爱心企业家、社会各界尊师重教,心系秦都教育、心系秦都发展的社会责任。据悉,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