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奏响脱贫曲
通讯员陈朝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下的汉滨大地,城乡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实干创业的激情……初秋时节,走进汉滨区晏坝镇探访,这片乡村热土上,干部群众齐奏着一首首动人的“脱贫交响曲”。
社区环卫工的心愿
“感谢党的关怀,不仅让我们住进漂亮楼房,给我安排工作,还实心实意帮我们脱贫!”近日,晏坝中心社区贫困户张金秀见我们到来,边说边招呼大家落座。
张金秀是该镇“7·18”受灾户之一,2011年在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一家人在政府动员和搬迁补助下,从山上危房搬进中心社区,考虑到老伴儿常年患病,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较困难,2012年底,政府安排张金秀当上社区环卫工,虽说每月只有800元工资,但对这份既能照顾家,又能补贴家用的工作,张金秀干得很踏实,但也一直有个心愿,想早点甩掉贫困户帽子。
今年4月,社区包联干部在一对一精准施策走访中,了解她家情况后,按照相关政策帮她申请了5万元金融贴息贷款,有了这笔资金,她不但回老家栽上2亩茶园,还清了以前的外债,生活有了新奔头。
养牛兄弟的脱贫经
雷公坡村7组,老远就传来黄牛的“哞哞”声,峰回路转间,两排新建平房映入视线——这是当地养牛兄弟程同根、程同念新盖的养牛场。
程氏兄弟正值壮年,年轻时种过庄稼、当过牛贩子、养过山羊,折腾多年还是没富起来。“年初被政府列入贫困户后,脱贫工作组干部鼓励我们发展生态养牛,在大家支持下,我们哥俩筹借20来万,加上政府帮忙申请10万元贴息贷款,建起400个平方米的养牛场。”
副镇长李锦贤告诉我们,考虑到养殖业投资大、风险高,对全镇像程氏兄弟这样的养殖大户,镇畜牧站已给他们建立专门帮扶台账,从圈舍搭建到引种进圈、从日常消毒到疾病防治都提供全程免费指导。同时脱贫工作组还争取项目给程氏兄弟新修一座便民桥……对于党和政府的真心帮扶,程同根、程同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想着年底预计上十万元纯收入,兄弟俩满是憧憬。
补鞋人的搬迁梦
金龙村3组贫困户肖永林年轻时靠补鞋维持生活,一次意外造成他腿部残疾。后回家种地勉强度日,至今仍孑然一身,眼看着父辈留下的三间土房日渐破落,自己已近知命之年,从大山搬出去住上楼房,成了肖永林的一个梦。
去年下半年,政府动员产业大户在金龙村流转土地兴建优质茶园,肖永林家门前几亩田地也被流转,考虑他腿脚不便,村上安排他到茶园打工,对每天80元工资肖永林挺知足。年初,村上协调茶园老板让其当上片区茶园管护班班长,每天能多拿10块钱。同时帮扶干部还从养鸡大户那里给他争取到免费鸡苗,看着鸡苗一天天长大,肖永林露出了一丝笑意——年底纯收入可能达到1万元。
“你可以享受建卡贫困户金融贴息贷款、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危房拆迁等惠民政策,加起来能有上十万……自己想办法筹点、让亲友支持一点,搬到中心社区应该问题不大。”镇村干部这样算了笔账,让肖永林心底燃起希望。“真搬到社区,我还可以继续修鞋、到附近茶园务工,还可以在集镇打零工,一步一步来!”肖永林坚定地说。
镇长心里的一本账
见到镇长汪红星时,他刚从脱贫攻坚一线回到办公室——一大早就陪着客商到田坝社区考察旅游扶贫项目。匆匆吃了口午饭,就忙着起草立项报告。
晏坝镇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3675户16334人。“十二五”期间,通过上级帮扶和群众自力更生,已有2000多人脱贫,但因底子薄,全镇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4户5858人。为尽早把脱贫工作落到实处,该镇党委成员率先垂范,分片包抓,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金融贴息贷款为突破口,采取党支部+园区+贫困户模式,有组织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畜牧养殖、发展农家乐、探索电商发展平台等方式,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推动贫困户尽快脱贫。
“2016年要实现两个贫困村2731人脱贫摘帽,同时还要尽快启动2017年贫困村脱贫工作。我们将在精确帮扶、产业扶贫、减贫计划、资金整合和社会扶贫引导上下功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谈到今后工作思路,这个年轻镇长有着一本自己的“账”。
新闻推荐
社条例》 严禁“零团费”“强制购物” 服务管理不到位就该摘牌 严禁“零团费”“强制购物” &
新版《旅行社条例》严禁“零团费”“强制购物”服务管理不到位就该摘牌严禁“零团费”“强制购物”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旅游形势的变化,国家旅游局日前对《旅行社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