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足迹: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大江晚报 2016-09-24 00:00 大字

一日午后,终于抵达心心念念已久的琉璃博物馆。对于“琉璃”二字,我脑海中最为深刻的记忆碎片来自于余秋雨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一篇同名散文,该文提及的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女士和张毅先生正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办者。在我走进博物馆之前,多年前因阅读而映射在我记忆当中的画面一再重播。带着类似于“近乡情怯”的犹疑和忐忑,我走进了博物馆。

“我一走进去就觉得飘飘浮浮,神秘得不知身在何处”

一楼并非展厅,而是贩卖艺术品周边的商店以及咖啡厅。不知是否是因了天气的缘故,博物馆虽然在进行“主题展”活动,里面的参观者却不多;或许要感谢这雨天,满世界的水声反衬得这馆内十分清静安适,是个遁世的好地方。

楼梯有些长,我们都尽量轻轻抬脚落脚,生怕一点点声响会惊破这静谧。二楼展厅正在举办法国陶艺家克里斯汀·法布尔的主题作品展——《烈焰中的生命信仰》,其作品大部分为陶制,对此,张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那些一切从火里来,受尽磨砺而又站立着的作品,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都要展出。”

陶与琉璃的共同之处不只在于从火焰中寻找生命的镜像,还在于创作者与自然物质的直接沟通。克里斯汀·法布尔用自己的双手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她的灵感有的来自非洲那干裂的大地、炽热的阳光以及坚强的女性们,有的来自浩瀚的星空,或是上帝视角下广袤无边的宇宙空间,有的来自天空,有的来自海洋,有的来自人类对时令的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生活状态,有的则来自与我们共享这天地的所有小生灵们……她说,我们生存于自己创造的空间。“我创作极简之物,但本质超越形式”,这句来自创作者本人的解读即对其作品风格最为简洁的诠释。

“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

在二楼展厅看毕,我们又沿着长长的楼梯来到三楼的常规展厅。这一层的外围是连片的落地玻璃门,视野正对着一个种满花草的宽敞阳台,采光很好,在林立的高楼当中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味。

是琉璃了吧——潜藏了数年的期待在玻璃长廊里渐渐积聚。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侧门步入展厅,室内外温差不大,我却在瞥见室内亮光的刹那莫名打了个寒颤。远远地看了个大概,我转身先看了看右手边介绍艺术家杨惠姗女士及张毅先生的巨大字图。

作为两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得主,杨惠姗在演艺事业全盛时毅然离开影视圈,和导演张毅一起投身于琉璃艺术的创作。这种自然材质经火煅后的纯净明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艺术即生活”,听似飘渺无定,却承载着个体无法道出的悲喜故事和悠远情愫。被什么打动?又是如何被打动?无解。艺术与生活的共通之处或许只在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使是创作也不能被框住,正如张毅在介绍《焰火禅心》系列作品时所言,“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想发展成什么样,就让它走到哪里。”

刚踏进另一个分展厅,我的目光就被左手边数十个整齐排列的琉璃质转经筒所吸引。慢慢走过去,一个个转动,一列列经文越来越快地在眼前闪动。因琉璃烧制繁难,工序冗长,故佛教认为它能使人参悟追求真理之艰难,从而获得坚韧之力量。

琉璃的各种颜色可以利用添加稀有金属来呈现,然而张、杨二人作品却多为无色透明琉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是撇净繁华之后的空灵无物,于禅意层面更胜一筹吧。

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琉璃制作工艺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成熟,这一观点对于杨惠姗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琉璃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斐然,而如今中国人学习琉璃工艺反而要远渡重洋,向从前的学习者取经。余秋雨说,这是两座隔着千山万水的“烽火台”,“其它多少座烽火台都与战争有关,唯有这两座不是,隔着三国的血腥、隋唐的搏斗、宋元明清的厮杀,却只有两缕最干净的轻烟,遥相呼应。”这种来自文化之根的感召让艺术家矢志不渝,也让观赏者唏嘘不已。如今,杨惠姗无论在世界何地举行作品展,都会向主办者提出一个要求,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旁边,让出展览厅的中心处以放置自汉代留存的琉璃制品。

“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

“我们的一切,从这里开始。只愿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传播给今天的世界。”然而,断裂是所有至纯至净之物永恒的归属,正如那只在杨慧珊手中悄然断裂的汉代琉璃。历史之坚固,在于从个体到集体的意志传承;历史之脆弱,则在于个体的渺小和集体的盲目。琉璃之所以备受推崇,是人心对于真、善、美的自然趋向。追寻的道路无穷无尽,刹那的光彩,瞬间的顿悟,甚至是恍惚间的“近在咫尺”,不可谓不是圆满。

在这一层面上来说,琉璃又像极了人生百年。预定了的开端和终局,途中似是肆意又似是充满桎梏的生长,烈火炙烤,粗粝研磨,以及自始至终对至真至纯的追求——究竟是虚无还是丰盈?已无定论,亦无须定论。有人倾心于此,便有人嗤之以鼻;无论何路,殊途同归。意义,只在于行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3级新闻学专业 汪家雨

《凝望》  孟雷  绘

新闻推荐

在线补课越来越火 如何管理成难题

开学以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还想吃点“小灶”。但由于公办教师有偿补课受到明令禁止,不少学生家长转而参加网络在线补课,一些表现优异的在线补课老师更是成了“网红”,受到学生青睐。业内人士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