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西吴家村”里探七夕 □张海玉

半岛都市报 2016-08-10 00:00 大字

开栏语

路边的老楼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柜子里的旧物记载着每一段过往……曾几何时,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喜欢怀旧。眼前的一砖一瓦,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本期起,半岛都市报《敦化路新闻》开设“历史印记”栏目,探索那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老村落、老习俗、老故事,拨动人们怀念过往的心弦。欢迎居民提供素材,联系电话:13583260763,邮箱:dunhuanews@126.com。

自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相拥而泣的泪珠化成雨滴洒落人间。也正是因为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七夕”也被赋予了更多甜蜜、浪漫的色彩。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关于“七夕”的记忆,那么,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西吴家村是如何度过“七夕”这一美好节日的呢?8月6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经过历史变迁,当年的西吴家村通过拆迁改造,更名为当今的西吴社区,人们也从低矮平房搬进楼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那些年流传在西吴家村的风俗民情依然被人们所铭记,仿佛是对老一辈人精华的一种传承。

说到“七夕”,西吴家村每个人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有的是对牛郎织女难得相会的美好祝愿,有的是因为这天可以吃到平常少见的“磕花”。“磕花”是当地的土语,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磕巧果”。从崂山嫁到西吴家村36年的刘翠琴是“磕巧果”的高手,她今年65岁,自小跟老人家学会这门手艺后,她每年在“七夕”这天都会做。“刚嫁到西吴家村时,那会日子苦,做磕花在面粉里加点糖精就心满意足了。”刘翠琴告诉记者。通过模具将面团制作成小兔子、小鱼儿、桃子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锅里簸熟,冷却变硬后,就用绳子穿起来。大约七八个巧果就能成一串,多种形状相互搭配,分外诱人。

在物质不发达的当年,一串巧果是孩子们的最爱。大人给孩子挂到脖子上,有“祈巧”的意味。尽管嘴馋,但孩子们都不舍得立马吃掉,高兴得到处给小伙伴们“炫耀”。玩累了,就咬一口,劲道甘甜,美不胜收。

在刘翠琴的记忆里,以前每到“七夕”,都会下雨。老家院落,几乎家家都有葡萄架,经过牛郎织女“泪水”洗涤,一颗颗葡萄晶莹剔透,十分可人。“听老一辈人说,这天,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刘翠琴笑着说。那年,她的儿子才九岁,听了这个传说迫不及待地和玩伴来到葡萄架下,久久站立后,听不到任何窃窃私语,便恼羞成怒,怨大人骗了他们。

如今,日子好过了,巧果里也加上了牛奶、鸡蛋、奶粉等原料,变得更加可口。让刘翠琴遗憾的是,现在葡萄架越来越少了,过“七夕”也就少了点味道。

[历史印记]

新闻推荐

北京时间8月9日,以极富感染力的“神

北京时间8月9日,以极富感染力的“神表情”走红的傅园慧勇夺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决赛铜牌。并在接受采访时称“手太短,洪荒之力用完了”;还自爆自己还是“单身狗”。不过这都不及她在夺铜牌后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