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徐玉玉案嫌犯值得深思
山东临沂徐玉玉案件中,A级通缉令最后一名嫌疑人郑贤聪日前投案自首,全部涉案嫌疑人悉数到案。6个疑犯刚刚落网,公安机关还没有透露更多案情,不过,就已披露的疑犯信息,足以让人惊诧并沉思。从公安部8月26日所发布的A级通缉令中可见,3名犯罪嫌疑人陈文辉、熊超、郑贤聪,分别出生于1994年12月10日、1997年10月28日、1990年1月25日,皆为90后。其中,年龄最小的熊超才19岁,仅比受害者徐玉玉大一岁!
同为90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没有沿着社会为大多数孩子预设的轨道——从中学到大学、从毕业到就业——往前走,而是滑向一条暗黑之道,走上不归路?从犯罪行为学角度看,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的挑衅,行为人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主观绝对是第一位的,否则不足以解释徐玉玉选择上大学,熊超则是另一种选择。但是,人毕竟是群体动物,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犯罪亦然。
资料显示,90后是典型的“网络一代”,在互联网文化中成长起来。90后犯罪,有明显的网络印记,比如:成因大多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有关,犯罪行为多半与网络有关(网络诈骗等),犯罪联络手段多以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为主,司法机关将这种犯罪模式命名为“网络邀约式犯罪”。从地域维度,他们多数来自同一个地方:福建安溪。据8月22日《法制日报》报道,安溪是全国最早出现电信诈骗犯罪的地区之一。在前几年短信诈骗高峰期,安溪境内一天发出的手机短信可达上百万条之多。在这种不正常氛围中,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稍不注意就可能“行差踏错”,掉进泥潭里。
在预防90后乃至00后犯罪问题上,我们是否还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在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对年轻人的影响逐渐式微、同龄人影响则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外界如何干预,才能确保青少年成长有一个健康环境?这些都是摆在家长、学校、社会面前的沉重话题。
90后成为徐玉玉案疑犯主角,并不能因此对这一群体贴标签,但却足以警示社会,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愈行愈近,不容忽视。 (练洪洋)
新闻推荐
“你蠢你活该”式讽刺,是在归因层面将电信诈骗牵涉的问题主次倒置,乃至是非混淆。又一起电信诈骗因被骗者身份与涉案金额被网友关注:清华大学某老师报警称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