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城市文明的未来助力添彩

拂晓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走进学校加强道路安全法的宣传。宿州市一小学开展学习争做美德少年活动。

未成年人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希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扎实开展系列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3月,宿州市下发了《2015年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0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的实施方案》。今年4月,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修改和完善了宿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5月,根据2016年《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宿办发〔2015〕33号文件精神,市文明委下发了《创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任务分解》。各级各单位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工作重要议程,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

文明校园创建如火如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走进宿州市中小学,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能对答如流。校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市中小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教育主题,主要以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为依托,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演讲比赛等形式,宣传“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等,营造活动氛围。利用班会集中开展“我的中国梦”大讨论,师生明确了“中国梦”的实质内涵,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全市中小学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有效载体传播善文化,纷纷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诵经典,为学生提供认知、践行的平台。各少先队在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主题班会,使其有较强的针对性。用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展现各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回忆党的光荣历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结合开展“学雷锋精神 展青春风采”主题教育活动,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青少年“中国梦”的理解。以 “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为契机,组织未成年人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活动,引导学生背诵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增强“心向党,跟党走”的信念。利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网上祭英烈活动,使未成年人吸取精神营养,迸发智慧力量,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

以“美德少年”为主题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争做美德少年系列活动,强化了未成年人身体力行心向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与奋发进取、修身律己、自强自立的美德情操,促进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争做心灵纯洁、言行文明、诚实守信、有良好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去年,《宿州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管理办法》出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明确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要求、职责分工、市县资金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夯实县区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直相关单位职能。今年全市9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建成,实现全覆盖目标。建设按统一标准,管理按统一规范,检查考核按统一标尺,活动开展各具特色。

积极构建

“三结合”教育网络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庭、学校,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近年来,宿州市积极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市文广新局、教体局强化家庭基础作用,提升家长教育理念。推进“家长学校”建设管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知识,让家庭教育覆盖到每一位青少年。成立由教育、心理、卫生、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家庭讲师团”,深入基层和街头开展咨询宣传,倡导教育新理念;组织家庭“经典天天读”活动,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团市委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参与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争做美德少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共青团网站和宿州青少年官方微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好家风、好家训和家庭教育知识。积极邀请五老、道德模范、大学生村官校外志愿辅导员,青年志愿者等在社区街道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志愿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打造“四有”工作品牌,发挥“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平台,依托青年大讲堂举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咨询等专题讲座;二是有阵地,联合爱心企业建设“幸福驿站”、“光明驿站”,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三是有活动,开展“红领巾感受宿州新变化”实践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朴素感情;四是有作品,设计制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动漫》,引导未成年人发现不文明行为和生活陋习,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

抓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宿州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积极参与,组成宣讲团赴四小、十五小、十小、北方中学等学校作政治思想教育及法治报告,并向学生们赠阅相关书籍,引导未成年人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宿州市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吧管理,取缔“黑网吧”;强化行业自律,坚决遏制不良信息传播和非法出版物的流通;规范网吧经营秩序,严厉整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

市文广新局积极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认真管理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场所及出版物市场,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以音像市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等为重点,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娱乐场所和校园周遍环境整治等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加强文化经营场所的审批,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中小学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由宿州市文化系统推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精品文化产品相继问世,在展示宿州厚重人文积淀的同时,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2013年,大型话剧《石乡党魂——柯增华》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2014年《警魂永铸》成功晋京演出并在全省巡演,2015年《平安是福》得到省委领导的好评并在16个市巡演;组织排练了大型舞台剧《少年闵子骞》、《鞭打芦花》等优秀剧目,推动“孝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走进校园;新年音乐会等各类大型文艺活动档次不断提升;文化“走出去”获得历史性突破,市演艺集团赴新加坡演出;成功举办了全国演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和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培训班,并与河南演艺集团联合倡导成立了全国演艺集团联盟。

关爱未成年人特殊群体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为有效推动宿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的启动实施,市妇联举办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管理员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授课,就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技巧与留守儿童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解惑。通过培训学习,对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强化责任意识,有效帮助和引导家庭树立正确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升妇联干部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孤残儿童,宿州市各级残联组织以建立和谐宿州,帮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对孤残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建立和完善孤残儿童档案。定期组织帮扶人员或机构康复老师,对孤残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开展座谈、集训、单训课等谈心,并详细填好记录卡,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方案。建立孤残儿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开设“心理咨询室”或“悄悄话信箱”,对孤残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调适孤残儿童的心灵。在举行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时根据孤残儿童的特点,重点安排有关项目,让其主动积极参与,融入集体生活。同时,针对孤残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孤残儿童的个性、爱好和特长。

市民政局结合实际,及时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和安置工作。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从维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着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做好返校复学工作,通过做好思想教育转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细化关爱帮扶措施,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发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和源头防治工作,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回归校园、融入社会、健康成长。去年以来,宿州市各救助站共救助流浪儿童105人次,全部督促返校。  本报记者   刘春艳

新闻推荐

埇桥区总工会为83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

本报讯8月24日下午,埇桥区总工会举行第19届“金秋助学”资金发放仪式,83名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埇桥区总工会于8月初下发通知,要求各基层工会对辖区内今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