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九岁“神童”与教育三问

甘孜日报 2016-07-03 11:55 大字

★话题背景:近日网爆河南“小神童”张易文,通过其父母“私塾式教育”,才9岁的她今年参加高考,并拿下总成绩750分的172分,惹来网友一阵热议。而张父称自己8年读完中小学全部课程,后考上北大,5年硕博连读,女儿从4岁起就不去学校就读,他和妻子是孩子的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让她快快乐乐地学习,不熬夜写作业”。张易文跟着爸爸边学边玩。

(综合网络消息)

■欧阳美书

有网友怀疑这则新闻有炒作嫌疑,笔者以为,这就是炒作。惟有炒作,一个“神童”或一个“天才之家”才可以这样的方式出炉。因为:

其一,记者采访张易文的文字表明,张易文在这场炒作中不过是一具“提线木偶”而已,所做的一切,都是其父操作的。

其二,张父所做所说,与他的本人经历及社会现实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一个总共只用了13年就完成了小学到北大博士的天才,不会不知道“熬夜写作业”的现状吧?说实话,小学生的作业确实有些多,但也涉及到怎么看的问题,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特别是像张易文这样的天才学生,写作业断然不会“熬夜”的;而熬夜的那些人,要么习惯较差,譬如先玩后做作业,要么成绩较差,做作业的速度较慢,而这种情况,与“神童”张易文是不沾边的。

其三,不让张易文进学校,由自己施以“私塾式的教育”,就一定“快快乐乐”了吗?这话本身,怕也是言不由衷,越俎代庖吧?!儿童的快乐,虽然与“忙”或者“闲”有关,但更在于“游玩”,游就是“游戏”,玩就是“玩耍”。而游玩可不是孩子个人的事,而是必须参与到众人之中一起游玩。惟有这样,才有快乐,才有成长。这方面的话语太多,譬如“快乐是要与人分享的”,北大博士怕是也遗忘了。

9岁张易文参加高考事件的本质,不过是张父把自己的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愿望与想法强加给了孩子罢了,但这则9岁孩子参加高考的新闻却折射出了一些人在教育上的迷茫,即有必要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手段进行思考。

教育的本质,也即要回答教育是什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育就是“传承”,人类既有的德行、经验、习惯、知识等,需要承上启下的传承,惟有实现这种传承,社会才可能维持并广大。而惟有接受了这种传承,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力再生产”才得以实现。

而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之“目的”,貌似就有问题了。过去的一些年,有一个“让学生成才”的提法,初看不错,但笔者以为教育之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拥有一定德行、习惯、知识、技能,能应对复杂社会以及人生之艰难的正常人就可。“让学生成才”的说法,是民族“焦虑”在教育上的反映。因为,“才”与“德”并不天然一致,让学生成才的提法,弱化了德行、习惯、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的手段也即如何教育,这方面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譬如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就是最好的方法。对于读者诸君最为关心的家庭教育而言,笔者以为采取“弥补法”就好。何谓弥补法?很简单,那就是学校教育中有的板块,你最好不再“加码”;其他的,则可根据你的认知、孩子的喜好以及你家的条件,适度开展则可。

张易文新闻传达的信息,有一个大危害,那就是以为学校教育不行了,孩子得自己教。如果你真的信了,那就悲剧了。且不说张易文那种教育方式的成本,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仅说张易文本人,我相信她的某些训练,譬如集体活动等,已经有所缺失。而缺失了集体活动的人,会是一个健全的人么?另外,从小就培养其人格的“与众不同”,能是一个健全的人么?

新闻推荐

专案大攻坚 着力创和谐 康定公安机关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本报讯(刘旭记者马建华)“康定的治安比以前有了明显好转,打架、斗殴、盗窃等现象明显减少,市民的安全感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了。”说起康定的社会治安,张先生感到十分满意。据该市公安局负责人介绍,自201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