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飞”来两块地,引研发中心聚集 济南高新区跨区谋发展,支撑全省企业开启双中心模式

齐鲁晚报 2016-07-12 00:57 大字

果元村位于章丘西北角,是此次划拨高新区代管的村庄之一,果元村紧邻机场,时常有飞机从村庄上空飞过。本报记者周青先摄划归高新区后,果元村村民对未来充满憧憬。本报记者周青先摄过去的25年里,140平方公里一直是济南高新区发展空间的红线。抛开其中不能用的山体和土地,如今80%的区域都已被开发,发展空间日渐局促,已经无法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组团式的成片规划。

几个月前,章丘高官寨的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收了进来,近日,长清创新谷也完成了转交。随着这两块“飞地”的加入,济南高新区瞬间扩展到了20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问题解决了,产业规划布局能够自由腾挪,如何提高自身的区域辐射能力,高新区正在下一盘大棋。

本报记者龚海修从涛

从章丘“飞”来

3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

果元村紧邻济南遥墙机场,机场引导灯就立在村子的农田里。这里没有工业,甚至没有一栋高层建筑,只有村庄的宁静。

6日,果元村村主任李久秋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目前村子正忙着将扶贫工作计划报给济南市高新北区街道办,以尽快对接各项社会管理事务。

今年1月,连同果元村在内,章丘高官寨镇有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划给济南市高新区代管。3月,新成立的高新北区街道办到机场北路办公,正式代管这多出来的36平方公里区域。

按照设想,被划转的村民只保留章丘的户籍身份,高新区全面接手该区域的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以及11000多名农民的医疗、教育等工作。这意味着,村民除了身份证不用变,衣食住行都加入了高新区“大家庭”。

“飞地”模式让果元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感到困惑,但眼看村里的垃圾箱几天内就换成了高新区的,村民隐约感觉到这片曾长年受飞机起降噪音困扰的家园,可能要跟着大飞机一起腾飞了。

虽然拆迁还没开始,产业规划也没出台,但靠近机场的区位优势,让高官寨已经成为发展临空产业的热土。未来,这片区域重点发展航空核心产业,包含三个功能区,一是综合保税区B区,发展飞机维修、租赁、航空物流等产业;二是综保区的配套区;三是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正争取开通济南直飞德国的航班。

今年,高新北区预算25亿元,用来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5亿元将投入开发建设安置房,配套学校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和养老设施;另有5亿元用来建厂房,剩下15亿元会投资电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目前,济南市正在全力协调有关土地指标等问题,由“村”到“居”的变化已经开始。

很快,新招商项目会在这里大量落地。村里一位在重汽章丘工厂上班的年轻人说,以后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可能更多了。而3月份来此上班的高新北区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说,她会尽快考虑在机场附近置业,因为随着产城融合,这里会集聚很多人。

承接京沪产业转移

造三个“齐鲁软件园”

除了高官寨,高新区拿到的代管“飞地”还有长清区的创新谷,几天前刚刚完成交接。

相比高官寨,核心区约25平方公里的创新谷早在2011年就开始规划,但其发展一直没能理顺体制。当时,济南市科技局负责规划招商和企业服务,企业登记注册归长清区管,土地熟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由西城集团来做,多头管理影响了项目落地,甚至为建一道园区围墙,光走政府采购程序招标就用了4个月。

为此,济南从全市产业布局出发,将创新谷整体划归高新区。高新区享有经济、社会、行政等的领导权、管理权,以及公检法的执法权和司法的管辖权,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它连同高官寨被划拨的区域,一下子将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从140平方公里拓展到200平方公里,让高新区在济南东西两端都占据了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至此,高新区形成了中心区、高新东区、综合保税区、创新谷片区、高新北区五大片区的发展格局。高新区依托这五大片区,在产业布局上打造“两城两谷”:两城,一个是智能装备城,一个是生命科学城;两谷,一个是齐鲁智慧谷,一个是齐鲁创新谷。

创新谷原有的产业定位与高新区其他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高新区创新谷发展中心主任赵太国介绍,代管以后创新谷会与“齐鲁软件园”品牌联动发展,将把嵌入式系统、总部研发、移动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实际上,创新谷的发展定位与它的区位特点有莫大关系。济南首条轨道交通R1线全程设9个站点,仅创新谷内就有4个,只需8分钟就能直达济南西站,而从济南西站往京沪方向每天有90多趟高铁。在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创新谷最该利用的就是便捷的交通优势,承接和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进驻。

去上海招商时,高新区的招商人员曾给企业算成本账,同样写代码,上海和济南的人员工资相差至少一倍,在济南无需忍受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何况高铁的公交化出行早就模糊了城市间的距离。

在历时两年选址考察后,移动智能终端整机方案提供商上海锐嘉科还是决定,将拟建设的移动智能产业园项目落户齐鲁创新谷。今年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京沪的企业在创新谷考察,洽谈项目落地。

为做好项目承接,创新谷正在加紧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区三大载体,3组“晶格”结构建筑组成的孵化器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齐鲁软件园的体量。其中,1号孵化器今年10月就将交付使用。

研发平台好

政府领着企业来投奔

如今高新区变大了,但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大企业还不够多。2013年,省会城市群纳入山东省战略规划,在提升济南的城市首位度和产业辐射能力上,高新区更要有所作为。

根据高新区提供的成绩单,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5年年均增长16.59%,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7.1%增长到9.8%,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提升至第13位。

单看这些指标远远不够,高新区敏锐地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机会——“承上、启下、自发”,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承上是发挥连接京沪的便捷交通优势,加快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启下是通过济南的科教人才优势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帮助全省工业企业更多地把研发中心放到济南来;自发则是利用济南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的优势,把原始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山东力创科技是莱芜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生产热量表等产品。2008年,公司在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建立子公司——山东力创赢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齐鲁软件园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很有吸引力,这些平台单靠企业本身根本建不起来。”力创技术研发部主任邱德华说,企业自己购买至少得几千万元,即便租用也花费不小,仅一个软件测试可能就得花10万元。有了免费的平台支持,力创赢芯自主研发了一款芯片,价格仅十几元,从而弃用了德国公司生产的300元一个的芯片,将热量表的成本从2000元降到不足1000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如今,莱芜力创在济南研发中心年产值3000多万,产品面向全国各地。莱芜市看到了合作的价值,由政府牵头在济南高新区建立了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鼓励莱芜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最终,莱芜市政府出资在高新区奥盛大厦租了一层楼,建济莱协作区莱芜研发基地,形成了一种“研发在省会、生产在地市”的协同发展模式。

动员全省重要企业

来建研发中心

实际上,“研发在省会、生产在地市”是一种双赢。研发需要的是核心高端技术人才,全省很少有县区有这种吸引力能够把人才吸引住。与此同时,生产继续留在县区,税收也就留在了当地。在力创将研发搬到济南后,莱芜市科技局副局长潘玉斌说不担心产业流失,“莱芜有自己的优势,土地、人力成本更低。力创的生产基地还在莱芜,我们相信很多企业会选择莱芜。”

面对科技创新,企业都需要研发,省内不少企业也表达了建立研发中心的愿望,而高新区无疑及时对接了这种需求。莱芜杰讯电子总经理吴修杰此前受访时说,假如莱芜市没有在济南高新区设立研发基地,公司也会在大城市筹建一个。后来,他们果断取消了在上海筹建的计划,转而入驻莱芜研发基地。

对于从省内其他市入驻济南高新区的企业来讲,他们看中的是济南的人才教育优势。高新区正积极发挥省会的科教研发优势,打造有针对性的人才、技术支撑和融资平台。

记者了解到,济南高新区要以“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为样板,建设省内各市在济南的企业研发中心;以“力创赢芯”为样板,建设省内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以“山东数控装备研发中心”为样板,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研发中心,最终打造“省会研发中心+县域智造中心”的格局。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正在展开。“最近由省科技厅牵头高新区和中科院等,共同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小组,动员省内一些重要企业和行业,来济南建设研发中心。”为此,还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及产业发展基金。

高新区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好有济南特色的科创中心,带动整个山东的产业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史上最严交规”实施 “取证难”成执法盲区

1月1日,长春交警在查处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新华社记者林宏摄1日,公安部123号令正式实施,新规定自发布以来,因“多项违规被大幅提高分值”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同时受到市民、交警及驾驶员的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