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老城故事
穿越古城看历史,历经沧桑更厚重
曾经的西昌“小香港”
“涅槃重生”将与新城握手
西昌,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的每一条老街、每一道巷、每一座楼、每一棵树……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可只要你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无不隐藏着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
目前,西昌老城区正创建国家级4A景区,老城区的改造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涅槃重生后,将以崭新的容颜与新城再次握手。
时光深沉如海。站在历史的渡口,打捞某些昔日的碎片,突然发现,纵然是碎片,在敲击沧桑时光之后,依然显得那么地无与伦比!
当历史的遗迹留存至今,不禁使人肃然生敬。漫漫长路里,老城从辉煌到残落,由繁华到寂灭……每一段故事,都值得回味。涅槃重生后的华丽转身,亦被我们期待。
今天起,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千年古城,见证老城的风云传奇故事,期待老城的绮丽重生。
——开栏语
很早以前开始,西昌南门城外常发洪水,威胁两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阻止洪水,周围民众曾将河道里的石头搬来堆积在河边防洪,久而久之,这“码”(堆)石头的地方就成了“石码子”。虽然后来路修好了,河堤也修高了,两岸的民众再也不用担心洪水的侵扰,但“石码子”的叫法已经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很长一段时间里,枯水季节时段,石码子与南门外宽阔的河坝上形成一个规模较大农贸市场。由于不是正规街道,脏乱差的形象,还被人贬称为西昌的“小香港”。为了彻底改变石码子的样貌,使它变成一条宽阔漂亮的大道,“石码子”将在改造后迎来涅槃重生。
文/本报记者 侯丽芳
图/本报记者 钟玉成
西昌,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的每一条老街,每一座旧庙,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石碑,都像年轮一样,记录了古城的发展变化。从表面上看都极为普通,但只要你走进它,感受它,就会发现,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你讲述着自己历经的阅历和沧桑往事。
在西昌,很多人都知道老城区,但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渊源,或许就更没有几个人知道“石码子”也有其非同凡响的故事。目前,西昌老城区正在争创国家级4A景区,老城区的改造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被列入老城区二期改造范围的“石码子”即将“涅槃重生”与新城握手。
追溯
灾害频发,
洪水泛滥形成的“河滩”
西昌地处西南边陲,川滇咽喉要冲,是历史建治之地。解放后至1960年代,西昌城区面积仅1.3平方公里,型为扇,白塔为扇柄。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城外有西街、河东街、鱼市街、通海巷等,而四牌楼居城中心。
其中,四城门(南北为双门),城墙完好,后西门、北门、四牌楼和城墙被拆毁。南街、西街为商贸区,石塔街市旧货摊,后迁至石码子,北街为禽畜交易市场。商旅店集中于西街和大巷口,马脚店(骡马店,赶马和背运货物者称脚夫)遍布西门坡和马水河一带。当时西昌仅有东西河两座小型水电厂,照明只能满足机关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百姓均以煤油点灯,有的贫困户还处于灯下黑。街道无路灯,夜市商铺、街摊均以马灯照明,行人只有用手电筒,条件异常艰苦。
西昌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城市,当年不少农民居住在城内,城区人口两万左右。百姓住房都比较破旧,有的还住的是土茅屋。随着城市发展,人口不断增多,机关单位住房相当紧,职工多住集体宿舍。不少单位只好建土坯茅屋和干打垒(砖、木架、大红瓦)简易房来解燃眉之需。
此外,众所周知,西昌城北高南低,纵向的石塔街、北街、南街都有一定的坡度,街道路面皆以石头铺就,中间是石板,两侧为小石,人力车、架车、自行车上行吃力,下行则相当危险,易发生事故。后逐步以三合泥(石灰、碎瓦和石子、泥沙混合)代替,相应平整不积水,人行车过方便多了。不过,由于西昌居民、村民交杂而居,城内马牛羊鸡犬常见不鲜,而北街还是禽畜交易之地,六畜粪便比比皆是,环境卫生可想而知,居民基本上是“各扫门前雪”,街道只好由机关单位划片进行清扫。城周围的道路都是土面,风一吹便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难行。
海河、东河、西河更是横贯城区,每到汛期就会发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时候危及性命。其中,东河是西昌城外的一条小河,由于紧邻南门,又称南门河。南门河位于东河的下游,是从东边进出西昌城的咽喉要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河东乡下无桥,雨水季节洪水滔天,泛滥成灾,两岸民众根本无法过河,只好隔河相望,无可奈何;然枯水期则河床裸露,乱石成堆,遍布河道,举目荒凉。由于其历史上连年泛滥、殃及人民,沿河的人对它甚无好感。(下转A11版)
新闻推荐
6月起,又将有一批新的法律法规生效,其中包括去年底修订的新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海关针对跨境电商和个人代购出台的新规,刚刚修订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等等。此外,各地也均有涉及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