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女生扶老太又出“变数”,谁作了伪证?

攀枝花日报 2015-09-19 01:54 大字

新闻事实

近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一大学女生扶老太引关注。先是女生声称没撞老人反被讹诈,且有一名网友为女生作证,随后又有三名村民指证女生撞人。

可以说,目前事实还不清晰,而可以感到乐观的是,警方已介入调查,真相并不是遥遥无期。这样的舆论反转并不是第一次,两年前,北京发生过一起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很多网友认为是外国人遭到了中国大妈的讹诈,但事后却又证明,外国小伙的确撞倒了大妈,大妈平白受了委屈。无论是此案、彭宇案还是淮南师范学院案,最终都存在一定的舆论反转。这已经证明,我们对老人讹诈的判断存在误差。事实不清不可怕,调查也需要时间,但可怕的是,一切还未水落石出,我们已经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审判,就算官方最后的调查结果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坏人变老了”的指责,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特质。这也许是一场不公平的舆论斗争:老年人无法在互联网上辩解和反击,甚至无从知道网络舆论中的污名化。与其说老人们摔倒在现实中,倒不如说,他们是摔倒在了网络上。

—— 据《新京报》 王磊/文

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

一些信息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信息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道失实,其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

—— 据《中国青年报》 乾羽/文

到底老太太是怎样受的伤,女大学生有没有碰撞到她,当事者之中必然有人隐瞒了实情,这只是基于逻辑所能下的判断,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与推测也都只能止步于此。遗憾的是,随着摄像头这一公正的监视器的失效,事件真相的揭示就只能回归最基本的“证言”,而不再关乎技术。然而,让人说真话却好像变得越来越难,对信任危机的反复讨论一再触碰到当前社会道德良心的敏感议题,这本身就引人深思。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有些公共事件中,在一些关键时刻和关键环节,摄像头总是恰当地出现故障。摄像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监视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监控设备的使用只是维护治安和司法取证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于情况复杂的现实生活而言,摄像头无力充当全能之眼。那些隐蔽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许没有摄像头,但不能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约束。摄像头所扮演的,其实相当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而这种监督的更大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威慑,而是让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道德良知就是维护社会运行的重要柔性力量,是法律和摄像头都无法取代的。

—— 据《长江日报》 李杏/文

新闻推荐

“平邑9·14”强拆事件火因查明:系张纪民自身行为所致

新华社济南9月20日电(记者周科、张志龙)山东省临沂市“平邑9·14”事件调查处置工作组20日发布消息称,平邑县地方镇后东固村农民张纪民在家中被烧身亡事件,排除他人人为纵火,火灾系张纪民自身行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