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关爱志愿活动不再“心血来潮”?
共青团宜宾市委在全市为近万名留守学生(儿童)开展的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8月14日中午,结束今年暑期最后一堂兴趣课的宜宾市珙县向罗镇的留守儿童之家内,聚集着不愿离开的孩子们。
“以往都闷在家里看电视,这段时间变化很大,开朗、也懂得关心人了。”小学生周睿的奶奶对孙子的变化感到高兴。一个月前,共青团宜宾市委在全市展开“更多关爱、更好未来——欢乐暑期,快乐成长”留守学生(儿童)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设立150多个关爱服务点、招募1000多名志愿者,为近万名留守儿童送去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据团省委介绍,这是截至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留守学生(儿童)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学习上失教、生活上失助、心理上失衡、亲情上失落、安全上失保的‘五失\’问题得到缓解”,但宜宾团市委相关人士也坦言,关爱制度化、长效化和专业化以及为青年志愿者搭建有效平台等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颜婧 吴亚飞
一次尝试
暑期关爱需要专业化运作
“留守儿童分布太广、志愿者不好招……”活动之初,这些难点让相关方面也想过将活动简化处理。但团市委在调研时发现,留守儿童假期基本只有看电视、去网吧、下河游泳等活动,且常年被隔代看护,性格易内向、孤僻,因此更需要专业的引导和陪伴。
宜宾团市委学少部部长钟立告诉记者,关爱活动确定将志愿者主导作为要点,并用一个月进行招募、培训,“为下一步成立专业化志愿者团队打下基础。”招募得到了暑假返乡在校大学生、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响应,并基本实现试点乡镇每村1-2名志愿者的配备。“根据志愿者自身和分布的情况,围绕安全意识、学业辅导、法律知识、禁毒宣传等板块设计关爱内容,让留守儿童既有‘耍头\’也有‘学头\’。”
团省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宜宾团市委还创新采取“种子资金+”的方式,积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在“为所有志愿者统一购买意外伤害险,并对志愿者予以一定金额的生活补助”等方面,具有长效和规范化意义。
一些收获
儿童被关爱青年懂感恩
“家长从无所谓到很重视;孩子从沉默到开朗;青年群体也得到了凝聚,更懂感恩……”珙县团县委副书记孔令坦言,这是过去类似活动没有的收获。
8月13日中午,来接孙儿的周小平说,原本不想来的孩子,不但主动要求每天早点来,其远在上海打工的父亲,还隔三差五打电话来关心“又教了些啥子新鲜内容。”“大部分孩子都比较怕交流,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志愿者高洪翼说,通过丰富的活动,并常用鼓励的语气交流,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开朗起来。为了让留守儿童不被遗漏,各区县还根据实际情况,分设了集中教学和入户关爱两种形式,对一些离乡镇有二三十公里远的留守儿童,由志愿者上门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
让主办方最意外的,是志愿者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孔令认为,这也体现了团组织的作用,“让他们了解社会、并学会付出、学会感恩。”目前,珙县、屏山、江安等地的团县委在活动已结束的情况下,还与当地义工组织协商,筹备招募各行业的专业志愿者,长期驻守在各地的留守学生之家。
一次思考
关爱帮扶要长效制度化
“外界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有点老生常谈、无非是假期‘心血来潮\’的帮一把。”宜宾团市委副书记叶春艳直言,外界的“误读”,与常态化的制度缺乏有关。
珙泉镇团委书记蒋宇君认为,每年寒暑假都在进行的关爱活动,其健康的运作模式应该是志愿者一呼百应、活动铺开高效运转,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采访中,一些基层团干部,也期待此次活动的流程,能够为制度设置提供可能和支撑。
叶春艳表示,活动让团委看到了青年群体的活力,下一步,团市委将在政府帮扶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力量的引入。一方面,将有意识地培养和孵化社会性的留守儿童关爱团体,将志愿者招募、教学、上门入户慰问等工作委托给相关的义工组织,团市委再对帮扶成果进行验收,“解决有人参与的问题”;其次,向社会、园区募集一些岗位,“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就业的问题”;最后,完善一万个留守儿童之家和课程设计,“解决留守儿童被关爱的场地、内容问题”。
目前,宜宾市已计划在未来三年,招募1万名志愿者,并启动建立市留守儿童动态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全市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信息,“什么时候能够自如地通过大数据‘匹配\’志愿者和受关爱儿童的‘服务\’情况、内容设置,且能够迅速展开,才说明这个每个假期都进行的活动,真正长效、专业和规范起来。”
新闻推荐
10月15日,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将在理县开幕□易西图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金秋10月,层林尽染,正是理县最美时节。随杂谷脑河逆流而上,沿国道317线向阿坝州腹地进发,走进理县藏羌村寨,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