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土地家底的一次“全体检”——透视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

阿坝日报 2015-06-29 14:20 大字

时间跨度长——2008年至2013年;

空间跨度大——涉及29个省份;

问题金额和涉及土地面积大——动辄数千亿元、数十万公顷。

28日公布的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结果,可以说是对我国。

好的体检单就要看问题

“2015年的审计报告公告了各界广泛关注的土地审计结果,揭示了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印证了之前一些专家的揣测和媒体的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去年8月27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在《13年增长超30倍,具体开支竟是“糊涂账”?——追问近20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去哪儿了》一文中曾提出,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分散在国土、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社会十分关注此次土地审计,不仅因为时空跨度空前,而且审计署投入力量也是空前的。全国各级审计机关2.4万多名审计人员,重点对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的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抽查了11.81万宗土地、1万多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同时利用有关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了耕地管理情况,工作量相当大。同时由于土地领域专业性较强、政策规定变化较多,一些问题涉及利益链条长、利益关系复杂,都增加了审计难度。

社会上揣测,此次“体检单”不会好看,这正是体检的主要目的。单以“千亿元”为单位,体现问题的数据就有一大摞:土地出让收入少征3600多亿元,通过收入空转等方式虚增1400多亿元;支出中违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等7800多亿元;一些地方土地出让收支核算不够规范,有8300多亿元滞留在财政专户或直接坐支;有的地方为支持经济发展,减免或返还土地出让收入7200多亿元……

体检就是为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体检的目标。“审计很大程度上已演变成为改革的督导、督察作用。”高培勇说,如果说我们能把这次土地有关审计状况作用尽可能发挥好,把这方面的信息用好用足的话,它所产生的对于改革、对于发展推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既要管腐败又要管“乱来”

“此次审计一手抓查处土地领域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一手抓促进提高土地资源和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土地领域深化改革和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叶剑平教授说。

土地领域腐败严重,这一点大家注意较多;但土地问题管理混乱、浪费严重,管理绩效低下,也非要有效治理不可。此次审计过程中,对于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官商勾结、中饱私囊、倒买倒卖土地获得不正当利益的问题,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目前已经移送有关地方以及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397件,有关地方和部门正在组织查处。而对一些地区自行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有的地方违规审批设立开发区;一些地方政府持有的建设用地和用地单位闲置规模较大等,也不放过。

“审计中所揭示的问题大多是多年累积形成的。既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也有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不科学、法治意识淡薄等原因。需要围绕依法有序有效利用土地,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强化监督,逐步加以解决。”叶剑平说,随着改革全面深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健全制度机制,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土地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审计署数据,审计指出问题后,各地盘活闲置土地2.55万公顷、闲置资金2643亿元,纠正违法用地2.4万起,处理2500多人,制定完善制度2800多项。

既要审资金更要审资源

“以前都知道土地出让收支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审计反映的问题,会对我们下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重要的数据支撑,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土地是资产,但更是资源。土地被称为“财富之母”,是各种基本生产要素的载体,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土地也是一切陆地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之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无疑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审计结果显示,至2013年底,抽查的709个县中有67个县的基本农田面积低于考核目标7.25万公顷(低3%),划定基本农田中有非耕地141.76万公顷(占4%)。

“土地整治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土地整治资金被挤占挪用109.46亿元;二是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1万多个土地整治项目中,虚增耕地、质量不达标的分别占10%和33%。”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耕地保护和用地审批方面的专家唐健说,土地整治项目是中央财政投资的重点公共项目之一,更涉及耕地占补平衡。这一领域项目管理“运动员和裁判员不分”“重申报、轻实施”,检查验收走过场等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从审计情况看,基本农田保护还未落实到位,土地整治项目问题较为严重。”党国英说,应研究在全国建立农业保护区制度。“要有一个明确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向,重点抓好农业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董峻·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

依法治国绝不容“因公违法违规”

在土地审计中,审计署抽查的236个城市新区中,88个突破土地或城市规划,152个占用12.21万公顷土地长期未用;1742个地方开发区中,违规审批设立1135个,还有553个违规扩区379.15万公顷。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多年以来,地方政府突破土地或城市规划,大都是“为了当地经济”。而城市土地长期闲置,大多“因政府原因、免予处罚”;违规审批设立开发区,大多是为了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因公违法、法不责公”,成了土地管理领域的痼疾顽症。“只要不装进自己的口袋,就可以违法违规”,这种想法做法,与依法治国精神水火不容。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收受贿赂、出卖国家利益的,在征用农民耕地过程中存在刑事犯罪,当事责任人肯定要受到法律制裁。但“以公之名”违法违规批地用地,表面上看不存在个人贪腐问题,这种土地管理潜规则大行其道,置国家法律、土地法规的尊严于何地?如果土地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城市规划只是“墙上挂挂”,都以地方经济发展、部门福利为借口肆意践踏,其实就是对18亿亩耕地红线“切香肠”,挖耕地保护的墙角。

何况因公违法用地之“公”,不外是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我们不否认地方和部门有利益诉求,但小局一定要服从大局,小计一定要服从大计。大局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大计就是确保国人的口粮安全。

当然,本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是多年累积形成,有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到位等历史背景。此次审计将减免、返还土地出让收入作为一项重点调查内容。从审计情况看,过去各地减免、返还土地出让收入比较普遍,但减免、返还的土地出让收入大部分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依靠土地优惠的招商引资项目基本都已落地,这为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客观反映。

但无论如何,土地领域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政绩观不科学、法治意识淡薄,都有违依法行政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公违法违规”更是绝不能容。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新闻推荐

今日看点强造血功能摘后进帽子版国务院天津港瑞海公司

今日看点强“造血”功能摘后进“帽子”03版国务院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组成立并开展工作04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