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撞响童年 消逝的警钟 ——读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

阿坝日报 2015-05-29 14:22 大字

■禾刀

至少在中世纪前,童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并不存在,当然也“不需要存在”,因为在那个主要靠观察和言谈的口语文化时代,只要拥有一双还算明亮的眼睛,童年与成人的观察差别就不会太大。而如果在未来某一天,人类社会突然没有了童年,我们又当如何面对?

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通过对媒体的研究曾发展出“媒介即隐喻”理论的尼尔·波兹曼,在沿着“童年”这一概念上溯历史后发现:“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然而,在今天信息鸿沟纷纷被技术填平的时代,“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童年概念的诞生,是技术发展的结晶。“印刷术发明以后,可供谈论的新生事物大量增加”,出版物迅速增多,各类研究以及读者群体的细分,为童年概念的呱呱坠地作了扎实的铺垫。而文化知识的迅速传播,是促使童年概念加速生成的重要力量——“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童年概念产生后,成年便作为一种身体和心智成长目标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自从有了儿童这一概念,儿童的知识、娱乐、衣着乃至饮食均与成年人进行了严格区分。对儿童而言,“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取”。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成年人整理好的知识内容。从另一方面看,“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在成人主导的社会秩序中,成人掌握着知识来源,这是儿童未来融入社会的唯一路径。

在童年逐渐脱离原有状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后,社会对儿童的关注持续升温,至而专门为他们腾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一批关爱儿童的法律相继付诸实施,至少在法制国家,儿童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保护和关爱。但是,这种现状正在悄然改变,随着电视为主要标志媒体的迅猛发展,儿童空前地暴露在社会信息大潮面前。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载体,儿童一度被安置于一个相对平静的空间,可以少受或免受到成人认为不雅或者不利信息的干扰。而后来出现的“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毫无神秘可言”,“电视的外在形式跟它的符号形式一脉相承,不能使它具有排他性”,很快,电视便以更为突出的观赏性、通俗性乃至娱乐性,轻松打破了历史上成人为保护儿童苦心构筑的阅读良舍。

打破成人与儿童传统区别蕃篱的不仅仅是电视,还有各类游戏。“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和风格正在融为一体,最显著的症状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方面,也就是说,儿童游戏正在消失”。其实,进一步加速这种边界模糊的还有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只要儿童拥有上网的条件,互联网对儿童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尽管成人想尽无数办法,但互联网的各类信息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向儿童,除非儿童自己不感兴趣。

因为技术,童年的概念得以发明。也因为技术,童年在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对童年的消逝波兹曼表现出自己的担心,一旦失去童年这一社会结构,童年就像没有臭氧层保护的人类,陡然会暴晒在太阳强烈的紫外线下。尽管波兹曼表示不对“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进行探讨,但最后还是提出了“六大问题”,尤其就“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在本书初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互联网还不是特别发达。而在今天,除了波兹曼当时最为关心的电视问题,还有电脑、手机等多种新技术早就日新月异,儿童暴露在媒介前的风险远甚从前。循着波兹曼在本书中关于童年消逝面临空前危机的这一严峻形势,也许每一位成年人最应思考的是:眼下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新闻推荐

大学生暑假打工注意权益保护

眼下又到暑期兼职旺季,不少大学生选择打短工来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然而,这些年轻人容易被一些不法中介、黑心老板所忽悠,以至于拖欠工资、超时加班、诈骗财物等时有发生。近期,类似的新闻不时见诸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