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三联夜读这一年 温暖了谁

攀枝花日报 2015-04-16 20:34 大字

4月18日,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将正式迎来开业一周年的日子,而位于海淀区清华同方广场的分店也将于4月23日开业。近日,记者回访了多位三联老人和新员工,从最初的忐忑到从容淡定,密密麻麻的读者留言墙传递着阅读的力量。这家吸引了众多目光的24小时书店,也在用阅读点亮北京的城市文化之光。

三联书店中的夜读者。

最初的构想

质疑多心没底 初期记者比读者多

“最初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就想试验一下24小时营业的方式行不行。三联韬奋书店这1500平方米白天用着,晚上也别闲着。”回顾最初开设24小时书店的想法,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对记者说,他也没想到之后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这种构想一开始在三联内部也曾受到质疑,樊希安说:“当时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能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红旗能打多久?到了冬天能行吗?现在回头看看,这些质疑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们的宗旨没有变,是竭诚为读者服务,让读者方便舒适地阅读,做好服务。”

去年4月8日试营业之前,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活动经过网友和京城各大媒体的传播后,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我说了你别笑话我,我一开始不让他们去宣传,不知道谁在网上贴了一个通知,记者都知道了,哗啦来了很多人,晚上来的记者比读者还多,好处是传播出去”。

谁当夜读人

年轻人居多 没有流浪汉和打架的

成为社会热点后,也引来了外界的质疑,比如北大一位教授说,这违背了人的生活规律,“我听了很好笑,我们不是让北京的所有人来读书,而是吸引有需求的部分读者。也有人说,现在年轻人不读书了,事实上夜里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还有说年轻人不都拿着手机读书吗?不需要纸质书了。手机阅读是浏览,是获取信息,真正的读书是带给人看待问题方法的改变。”

当时,也有人担心书店晚上会涌入流浪汉,樊希安说:“我也有担心,像流浪汉来睡觉,外面的人来打架。事实上,来过流浪汉,但是人家在书店外的屋檐下打地铺,也不到里面来,人家也知道书店是殿堂。来这里打架的,这一年多也没有发生。”

如今,樊希安已经离任三联书店,现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去俄罗斯访问交流时,他也会到当地的24小时书店看看,“莫斯科的冬天很冷,那里也有24小时书店,屋里比外面暖和多了。”

一年的故事

读者留言墙都可以出书了

4月9日晚上,记者来到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10点之后读者逐渐减少,到了夜里12点时书店大概还有三四十位读者,书店一层和负一层的书桌两边基本坐满了人,他们并非都在看书,也有玩手机或趴着休息的。

38岁的店员张先生是老员工,他说:“这一年,周末和逢年过节时人多,经常来的几乎都面熟了。你看那边穿浅灰色运动服的小伙子,我当班时都能看见他。有一回我从西单回来,车上还碰见他了。还有一天晚上,他们说冯唐来了。”一位90后夜班店员刚来工作不到两个星期,“这里晚上还挺轻松的,后半夜就没什么人了。周六日晚上还真有一批人在这看书,让我印象深的是一小姑娘,拿着画架在这画了一晚上画。”

被问到平常碰上过什么麻烦,一位店员说:“有读者反映丢钱包,可能看书看得比较入迷,也想提醒读者要看管好自己的东西。”在书店地下一层的地上,也有人躺着睡着的,只要没影响其他读者购书、读书,店员不太管。

回顾这一年,店长王玉说:“原来是比较忐忑,现在是比较淡定。今年3月应该是过去一年中的销售低谷,也是一个周期。”被问到有什么麻烦,她说:“有个别读者太不爱惜图书了,让人心疼。”

王玉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全国各地的读者在留言墙上的留言,“这些留言我都收集了两口袋了,一直忙着其他的事儿,还没来得及整理,感觉都能出一本书了,也能看到每个人对待阅读不同的感受,以及他们的故事。有恋人写的,有父母带着孩子写的,还有要毕业的大学生写的,也有带着朝圣心情来的,很多留言都很有趣、令人感动。”

(据《京华时报》)

新闻推荐

三个男人一台“戏”

□特约通讯员王文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在攀钢钛业公司海绵钛厂有这样一个由3名男人组成的安全执法队,自去年12月8日成立以来,上演了一出出抓安全环保管理的好“戏”,促进了干部职工安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