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家乡的春节

攀枝花日报 2015-02-12 03:28 大字

□李先智

春节的气息扑面而来,使我想起去年回老家——湖北利川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过春节的情景。农村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安稳而幸福的生活让人开心。

春节临近,满村飘荡着磨豆腐、推汤圆、煮醪糟、熬红糖、做年糕的香甜。晒架上晾着让人垂涎欲滴的豆皮、薯干。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的叫声此起彼落。农户房梁上,屋檐下挂着晃悠的火腿、腊肉、香肠等,惹得孩子们舔着嘴唇,扳着指头盘算,哪天能吃上这美美的年饭。大河边、水井旁,有的妇女大盆大盆清洗衣被。有的搭起门板为孩子裁剪新衣,有的为孩子们赶做新鞋。姑娘们梳理长发。男人们则甩开膀子沤制冬肥、栽插杨柳、整理冬田,为开春的耕种做好准备。

农村的春节是隆重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此后的气氛与日俱增,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把喜庆推向高潮。大年三十,乡亲们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妇女们开始操办团圆饭。烧猪头、炖鸡、煮腊肉、炸酥肉、蒸扣碗,忙个不行。男人们打扫尘埃、清扫院子。孩子们找人写春联、贴“福”字。乡下的“土秀才”,尽可能展示他们的书法才能。为盼来年吉利,乡民们在牛角上、猪圈旁、鸡笼边贴上“六畜兴旺,水草长生”的字样,在大门上贴“财门大开”,在门中间倒贴一个“福”字。人们丰衣足食的美梦,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编织下去。

团年时间在中午。团年前,全家大小恭敬地来到堂屋,堂屋正面墙上贴有用大红纸竖写的“天地君亲师”几个大字,相当于过去的神龛。

神龛下摆着一张大方桌,之后,妇女及孩子肃立两旁,家长点上香烛,供上三牲。木盘里有序地摆放着煮熟的猪头、一条鱼、一只鸡、一块豆腐、一杯茶和三小碗米饭,点燃香烛,敲响磬钵,全家人拜过“天地君亲师”,表示对祖宗和神的尊敬。之后,方可入席团年。团年饭是丰盛的,十大碗十全十美。席间,给长者敬过酒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吃到最后,必须故意留几口在碗里,说一声:“吃不完了”,此时,家长应声而答:“吃不完留着”,象征多余多剩。接着,家长给孩子们“压岁钱”,每人12元,象征月月红,岁岁平安。

吃过年饭,大人要清点家具物什,看是否有借别家的东西没有归还,守信用的人是不留债过年的。晚上孩子们则提着灯笼,和院子里的孩子一起踢毽子、点烟花、放鞭炮、做游戏等,进行狂欢。夜里,按老风俗,家家点上油灯,妇女们开始敬灶神。锅里放一盏油灯,灯芯用棉花做成捻子。传说油灯很神,一夜油灯点干了,第二年是天旱,油剩多了是水灾。守岁是男人的事,他们身穿棉衣,脚踩火盆,端一碗开水,溶解365个回忆,吐几口烟圈,变幻出365个憧憬。交岁时,静听动物的声音,据说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征兆。凌晨,叫起家人和孩子,洗涮完毕,点燃鞭炮,迎接新春的到来。

拜年有讲究,老人说:“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拜舅舅、拜丈人。”但现在有的也不一定全按老规矩办。乡民们忙碌一年,只有过年才是亲友团聚的时候。为了春节吃好,主妇们前后准备好长时间,早餐是大汤圆,还有热糍粑、抄手、豆皮等,每天早上变着花样吃。自家做的点心,用大盘盛着,还有水果、瓜子、花生、核桃、糖果等,摆在茶几上随便吃。农村有个规矩,从团年起,凡剩下的饭菜都留着,直到正月十五,再凑一桌团圆饭,这样年才算过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富有时代特色、健康、文明的习惯,也不断地融入春节的风俗之中。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将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新闻推荐

鞭炮声里的文明思量

□吕晓勋最近,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转发很广,很多网友表示支持。不过...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家乡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