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问题逼出“微创新” “土专家”的小发明派上大用场

四川日报 2014-08-01 12:34 大字

可伸缩的绝缘梯子,是丹棱中隆供电所员工丁裕国最得意的发明。

“眉山很多县是务工大县,每月去老乡家抄表时如果家里没人,借梯子是件非常麻烦的事。市场上卖的折叠梯子不能满足电力安全的要求。”从没搞过发明的丁裕国为解决农电难题动起了脑筋,最终,伸缩梯和一体化抢险摩托车诞生了。

7月25日,工器具“二维码”管理的创新成果从起源地来到东广和义和两个供电所“安了家”,目前已完成系统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正在进行数据台账的录入……

问题倒逼创新。从去年推行进村查找和解决农电问题的“包片进村”工作开始,眉山供电公司“微创新”不断涌现。

□本报记者 刘川

问题逼出“微创新”

在破解农电难题中,各县公司各显神通,充满着“土专家”的创新色彩。

刘勇是青神县供电公司线损专责。他拿着一叠调查问卷,跑到西龙供电所所辖村庄,找农户做调查,问卷回收后,他们将对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制成雷达图,对用电方向进行量化分析。青神县新平村还利用乡间地头常见的扩音喇叭来播送停电通知。

彭山县供电公司则创造出变压器三色管理方法。该方法将变压器三相标注为黄绿红三色,并明确每一相接入的用户数。这为日后调整负荷不平衡奠定了基础。

袁顺是国网眉山彭山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年轻员工,虽然入职时间不算长,却承担参与开发广域管理系统——一项为提高农电工器具管理效率而设置的课题。

由市级公司确定大方向,县级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尝试,这种方式使得“微创新”既能深入下去,又能提升上来,成为生机勃勃的一个体系。这其中,最耀眼的发明当属简易拉线铁丝捆扎器。这一针对农网施工工艺难题的小发明,4月份开始在全省农网系统中得到应用,也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中。“这些小发明使用起来不仅简单容易,还特别方便、实用,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负责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工作的眉山市三新公司的总经理吴永建说。

眉山市三新公司业务部主任梁永超表示,眉山供电公司安排了154.4万元费用,推广应用农电员工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创新的小成果,涉及一体化抢险摩托车、拉线绑扎器等。

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

在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建明看来,在破解眉山农电难题中,催生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微创新”,还有众多的制度创建等管理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农电管理问题。眉山供电公司对收集到的问题按管理层级,分类建账予以落实。即:将问题分为A、B、C、D四类,分别对应省、市、县公司和供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服务、安全、稳定分别建立“三本台账”。对暂时不能解决或带有全局性的疑难杂症进行专题研究。目前低电压综合整治的课题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

由此,眉山供电公司引申出一个结论: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除了增大资金投入以外,还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技术革新等,用较少的投入解决“点”上的问题。将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改为“重点突破”,同样带来不小的改观。

工作机制和模式也不断突破创新。“包片进村”工作除了市、县公司和供电所进村入户外,今年提出了“服务乡镇”,将触角伸到了乡镇,全方位对接县域经济发展。

新老员工齐参与是“包片进村”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创新之举。一名领导干部任组长,一名党员为骨干,一名新进大学生团员青年为资料员。领导干部牵头,党员作为支撑,团员青年是后备军。

“进了村才知道农村客户对我们的期望有多高;进了所,才知道有多少紧迫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仁寿县供电公司的一名青年员工王松说,经过这一次的锻炼,他相信自己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种,都不会忘记,在他身后的广袤农村,还有许许多多用电问题值得他去关注。

新闻推荐

八旬老人的捐款“五年计划”

□刘光彬本报记者孔芒7月11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一张来自重庆沙坪坝区的汇款单翩然而至,落款署名张继尧,金额4000元,声明用于资助家乡的贫困优秀学生。这是1996年以来张继尧向家乡寄出的第20张汇款...

 
相关新闻